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广开门路辟财源,多措并举壮财政

广开门路辟财源,多措并举壮财政

时间:2022-05-28 12:35:03 浏览次数:

我市地处湖南省几何中心,是革命老区和省级扶贫开发县市,也是全省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农业大市。现辖20个乡镇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全市总面积1895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近年来,我市实施矢志发展、科学跨越战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承接产业转移为主线,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依托资源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涵养财源,促进财政经济良性互动。全市财政总收入一年一个台阶,从2007年的5.11亿元递增至2009年的7.36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成亿元增长。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也逐年攀升,继2006年首次过半后,2009年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4.2%,收入结构日趋合理,质量明显改善。2008年被湖南省委授予“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由贫困大市一举跨入全省十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行列。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优化结构与产业转型兼顾,巩固财源建设主体。目前,我市正处于农业财政向工业财政的转型过渡期。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工业财源第一位的观念,把主攻全市1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业大财源。长期以来,煤炭业一直是我市税收支柱产业,其税收额占工业税收60%以上。从2005年起,我市按照中央、省市关于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要求,分三批整合关闭了114对煤矿,占全省关闭任务的11.7%,是全省关闭任务最重,难度最大、情况最复杂的县市。经测算,关井压产直接导致我市每年减少财政收入1.2亿元,间接损失难以估量。为弥补巨大的收入缺口,我们一方面狠抓现有煤矿的技改扩能和综合利用,积极探索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切实抓好煤焦油、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副产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大力支持瓦斯抽采发电,提升煤炭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煤炭产业向集约化、精细化发展,从内部挖掘上求财源;另一方面,围绕煤炭产业做文章,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冶金、轻化、能源、机械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运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优化结构上求财源。2009年入库税收上百万元的企业83家,其中上千万元的企业达11家。如洪源机械、湘煤机、169化工等省属企业在成功重组后,产品优势明显,独享专利,饮誉全省。与此同时,我们积极争取列入国家“比照西部大开发”城市范围,认真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路径,优先发展内生、外向型产业,重点支持旅游这一“朝阳产业”,充分发挥其就业门槛底、综合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市委、市政府坚持“政府主导、规划优先、招商发展、精品建设”的战略,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的发展目标,力争将涟源打造成湘中旅游板块的中心景区。2007年以来,全市共完成旅游基础设施投入1.36亿元,开发投入9800万元,共接待旅游人数175.8万人次,创旅游收入7.05亿元。目前我市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均成功获批,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正式确定“中国·龙山华夏中药文化园”为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涟源旅游资源的丰厚底蕴和旅游发展的巨大空间日益彰显,从整体上推动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财源优势。  

二、坚持项目带动与集约发展统筹,增添财源建设后劲。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是财源建设的“生命线”。近几年来,我市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快抓项目储备,狠抓项目建设,开辟新兴特色财源。  

一是努力扩大项目投资。我们准确把握中央扩大投资的重点方向,努力争取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资金1.6亿元,加快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每年全市确定15-18个重点建设项目,市财政已累计拨付重点项目建设资金2.8亿元,有力地支持华润电力、国产实业、三一中源等重点工程建设,促其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龙头。  

二是大力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全市大力实施“5510”工程,3年内培育5个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5个超5亿元企业、10个超亿元企业。紧紧围绕能源深加工、机械制造、煤机产业、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工业板块。尤其以筹建煤机展销基地为重点,扶优扶强煤机产业,打造产业集群。  

三是着力稳固农业基础财源。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发展农村经济。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400万元,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和壮大金银花、中药材、湘中黑牛、农产品深加工等地方特色产业,以天华牧业、香港景龙食品、湖南德仁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农业新格局。  

三、坚持激活内力与广借外力并重,激发财源建设活力。在激活内力上,我们始终恪守“以两创建为主题”思路,即以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为主题,围绕“北扩东延”发展战略和“宜居、宜业、宜教、宜游”的发展目标,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来建设城市,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化进程;以创建省“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市为主题,抓好园区项目建设,搞好园区水、电、路、讯等硬设施和“一站式”审批、“全托式”服务等软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园区的要素积聚水平和产业承载能力,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合乎环保要求的优质项目,现已初步形成新材料、煤机、医药三大产业园,市工业园区成为了全市承接产业转移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先锋”,后续前景广阔。  

在广借外力上,我们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两并重两转变”原则,即“节”会招商与经常性招商并重,政府招商与企业招商并重;招商方式从资源招商、亲情招商向体制招商、魅力招商转变,招商领域从单纯工业向工农业、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转变,形成了全市上下同心协力议招商、各行各业竞相发展谋招商的局面。我市切实抓住国际分工调整和产业转移机遇,精心包装、推介项目,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支持参加“中博会”、“沪洽会”等招商引资活动,2007年以来共签订项目40多个,引进资金166亿元人民币。特别是香港华润、台湾国产、三一重工等上市公司的强势进驻,扩张了经济总量,带动了产业升级,为我市财源建设增添了强劲活力。  

四、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夯实财源建设基础。我们结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特点,创新财政体制机制,强化财源建设制度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加强政府部门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健全财源建设目标责任制推行市级领导和财税部门挂钩企业联系点制度,按照定目标、定责任、定奖惩的要求,对“十一五”期间财源建设指标严格实行“一年小考、三年中考、五年大考”。为鼓励乡镇积极培植财源、发展县域经济,在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中,特设财源建设扶持补助,对资金投入多、税收增长较快、贡献较大的乡镇给予适当补助,对财源基础薄弱的乡镇适当倾斜。  

二是注重发挥金融机构的支撑作用。采取财政奖励的办法,出台了专门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2009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4.72亿元,增长41.5%,贷存比达57.7%,比上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工行、建行突破向煤矿企业发放贷款的禁区,累计向27家煤矿发放贷款1.15亿元,为煤矿技改扩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成功争取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县市,组建了注册资金5000万元的源方小额贷款公司,在娄底各县市区中率先组建注册资金1亿元的担保公司,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是注重调动经济实体的能动作用。为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及其他经济实体为涟源创收的积极性,壮大财政实力,我市制定了《涟源市创新性财源建设扶持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和新增税收总额的地方可用部分提成等渠道筹措财源建设扶持资金,重点对辖区内除房地产企业、矿产资源型企业、建安企业以外的工商企业进行扶持奖励,促使财源建设向纵深推进。  

总之,尽管我市在加强财源建设,增强财政实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财政形势的迫切要求和做得好的兄弟县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和积极借鉴各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产培源,增收节支,推动全市财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荐访问:广开门路 并举 财源 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