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社区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材料

社区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材料

时间:2022-06-01 11:28:01 浏览次数:

推行社区党建“3421”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一、背景及现实依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格局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面临重大变化与挑战。特别是对于**来说,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产业结构和特殊的人口结构,致使社会管理形势尤为复杂。一是**县居住着汉、哈萨克、维吾尔等29个民族,人口约10万人,少数民族占76%,是一个以畜牧业、矿业经济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边境县。多元的利益主体不断引发社会矛盾,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社区在利益格局重塑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迫切需要统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二是随着几个过百亿的集团入驻我县,2-3年企业用工需求将达到3万人,用工市场的开放性、社会的流动性、就业的多样性,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三是面对**社区实体化建设的实际,政府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一些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责任不清,城乡社区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职能未充分发挥,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不健全,群众参与渠道不宽,群众诉求表达机制不顺畅容易隐藏社会风险。

  城乡结构的变动带来社会管理的难题,探索加强社会化管理的根本保障在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筑牢基石。基于现状,县委提出要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从新的视角来谋划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了城镇社区党建“3421”社会化管理模式。

  二、项目概念

  社区党建“3421”工作模式的基本内涵:“3”就是建立县级社区大党建指导委员会、城镇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社区党建联席会三级领导机构,“4”是开展了“党建联抓、文明联创、环境联保、活动联营”四项联建活动,“2”是构建了“面向全体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广大党员的管理服务”两大服务体系,“1”是筑牢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第一道防线。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建设,优化管理体制,明确了社区的组织领导框架。

  健全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框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核心所在。县、城镇、社区三级领导机构明确了在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中的功能、权责及相互关系为加强社区管理提供保障。县大党建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每个社区由2-3名县领导联系,定期参加共驻共建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社区工作中的难题。明确规定今后新建居民小区必须优先留有社区或小区活动中心的建设用地,2010年以来在城乡接合部、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新建2个社区居委会,争取小区服务站8个。县委开展了“群众最满意社区干部”评选活动,今年将10个社区书记(主任)岗位设置为副科级待遇,面向全地区进行了公开选拔,让社区干部“干好”有希望,并清理的减少各种形式主义的达标检查活动,让社区干部守得住阵地、腾得出精力。

  (二)整合各类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明确了社区共建的实践载体。

  县委明确提出,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对社区各类组织负有领导、指导、协调的职能,参与共建单位重大决策,扩大社区管理幅度。如发展党员、干部任用、党员评优等重大事项必须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要求社区建立党建巡察、监督工作机制,提出加强区域化建设的意见、建议,推进辖区单位查找问题和改进工作,提升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同时还将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评先竞优的重要依据。社区整合各部门的服务职能和资源,以党建联抓、文明联创、环境联保、活动联营为主要内容,开展小型、多样的活动,让驻区众多的中小单位党组织淡化行政级别界限,结合“三联共建”活动,实行社区与驻区单位双向承诺,契约式管理,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志愿服务”、“兼职委员”、“x+1”联建活动,形成统一、务实的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机制,有效解决了社会化管理与服务资源整合的问题。

  (三)创新网格化责任主体,完善服务体系,明确了社区工作的主要任务。

  我们把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完善服务中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在突出服务重点中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促进管理与服务融合,建立政府行政、社会调节、社区自治互动互补的社会管理网络,以健全社区服务的多元参与来促进社会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同时,精心编织网格,建立社区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楼长”的社会网格管理体制,把管理资源、管理职能、管理队伍配置到网格,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县委要求各部门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劳动就业、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覆盖到社区,通过下派干部进驻到社区,下放政府事权到社区等方式,注重在服务规范化、个性化上下功夫。人口管理的重点是流动人口,我们考虑到大量流动人口的服务需求,清理限制流动人口务工就业、就学等方面的歧视政策,抓好技能培训,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系,让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免费入学政策,把流动人口纳入群众文化的组织体系,切实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卫生系统开展医务人员联系慢性病患者,争当群众的保健医生等活动。同时,鼓励和支持机关、部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其服务设施,实行多种形式的资源共享,组建了“七色阳光”志愿服务队,并为其提供志愿服务活动经费保障,在服务居民,维护稳定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弥补了政府部门行政权力尚未及、无法覆盖或者不愿涉及的“真空地带”。

  (四)拓宽群众意愿表达渠道,完善维稳管理机制,明确了社区工作的最终目标。

  社区处在党和政府了解民意的最前沿,处在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前线,县委从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立良好社会管理秩序为重点,开展“五联系五帮扶”活动(即县领导联系乡镇党委,帮扶一户贫困家庭;乡镇领导联系村(社区)党组织,帮扶一名重点管控户;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联系党小组和党员,帮扶一名重点工作户;“两代表一委员”及广大党员联系5-10户居民群众),在全县建立9个“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率先开通手机短信平台,健全完善了信访、民事调解和社会稳定信息反馈制度,形成四级维稳预防机制。在社区、农村全面推行 “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建立了“周抽查月评比季考核”工作制度,提高社区干部的走访入户率;在社区实行了“一区2警”和出租房屋申报备案制度;县财政出资200余万元,组建了100余名治安巡警员、120名社情联络员队伍和470余人的巷道长、楼栋(单元)长队伍;同时组建楼栋(协会)党支部52个,成立各类特色党小组127个,形成了以社区干部、居民骨干、共建单位为基础的群防群治社会管理网络,营造了宽松顺畅、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巩固了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党组织的职能作用。在领导机构上已确定了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在制度层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保障。从责任主体上看,社区党组织成为辖区内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的主导力量,担负着领导、组织、指导、协调的重要职责,有效解决了社区建设中的资源矛盾,理顺了条块关系。从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来看,实现了社区单体作战到上下协同作战的转变;从社区工作力量来看,实现了单一依靠社区内部力量到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转变,有效解决了社区服务资源不充足“想管却管不了”的现象,实现对社区居民的全员管理和无缝隙管理。

  二是践行群众路线,探索建立社会管理的“群众标准”,树立了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3421”工作机制,以整合区域部门人员的多元化来服务群众需求的多元化,以强化条块协同来改变条块各自为政的局面,以县、城镇、社区、部门四级上下联动来解决一个部门、一个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逐步建立了统筹区域资源要素管理协调机制,提高了管理服务的效率。社区工作成效怎么样,最终都要让社区居民来评判,县委把群众满意度贯穿社区工作的始终,委托统计局开展了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活动,实行“民主点菜”自下而上的提议方式,为社区居民开展“订单式服务”模式,确定每年为辖区居民办理“实事工程”项目,居民主动参与公共服务项目与政府形成了良性互动,增进了群众感情,赢得了群众支持和认可。

  三是化解了矛盾纠纷,夯实了维稳基础,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实行“3421”机制,社区党组织书记带头分片包户、带头入户走访,全面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注重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健全完善了“社区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楼长”的社区党建网格管理体制,通过经常性的走访摸排,在第一时间掌握网格内的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及时进行社会稳定分析预警,有效地改变了以往群众诉求不畅通,遇事只好上访的状况。同时还建立了城镇、社区、楼院小区三级防控体系,形成了小区警卫出入登记、民警24小时巡逻、志愿者义务联防制度,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城镇,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消灭在基层。今年以来,化解矛盾纠纷、上访事件212起,信访、治安案件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8.8%。

推荐访问:党建 基层 典型 创新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