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梯田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梯田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15 13:21:01 浏览次数:

**省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二级阶梯上。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山地和高原占全省总面积的70%,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根据土地详查数据,我省的坡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旱作农业区,坡耕地面积46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6685万亩的69%,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多,川水地少的雨养旱作农业区。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已成为困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最近,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赴旱作农业区就梯田建设情况进行调查。

一、全省梯田建设现状

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下,全省人民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开展梯田建设,截止2008年底累计兴修梯田面积2894万亩。梯田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已形成一套技术体系,梯田建设的标准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日益提高,在劳力组织、施工方法和增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领导重视,明确目标,是梯田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三十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梯田建设工作,始终把兴修梯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一直以来,梯田建设在旱作农业区的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政府决策行为,省上统筹部署,市县组织实施,逐级负责落实。在梯田建设中各级政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把梯田建设放在农业基本建设的首要位置,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充分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广泛发动群众,精心组织实施,普遍建立了“谁修、谁种、谁受益”等一系列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激励政策,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调动、层层发动的梯田建设合力,为梯田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梯田建设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多年来,为了加强梯田建设管理,使全省梯田建设有序实施,省上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制定了梯田建设规划、梯田建设管理办法、机修梯田技术规程等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办法,使梯田建设做到了规模化治理,规范化实施,优质化建设。各地在全省梯田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编制了实现梯田化目标的长远规划,以此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设建设规模,做到山、水、田、林、路统筹安排、配套建设,为梯田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调整思路,创新机制,是推动梯田建设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在多年的梯田建设实践中,随着梯田建设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转变观念,在组织管理方式、施工形式、筹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总结出许多具有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在梯田组织形式上坚持“四集中、四统一”( 集中领导、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的做法。在修筑方式上打破时间地域界限,逐渐实现了由人工修筑向机械修筑的转变,实现了由秋季修梯田为主向春季修梯田为主及常年施工的转变。在实施中,积极推行“一事一议”、整合项目资金等有效机制,采取国家补一点、地方筹一点、群众拿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依靠科技,加强研究,是提高梯田建设质量水平的发展关键。我省的梯田建设成就是建立在坚实的科研成果之上的,三十年来,我省的梯田建设不仅有了史无前例的发展,而且试验研究、技术水平也走在了国内前例。从梯田建设的机理、优化技术、施工方式方法、增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随着《旱梯田培肥保墒高产稳产试验研究》、《夏季梯田建设推广及效益研究》、《梯田优化测设仪的研制及其应用 》、《水平梯田试验研究》等一批课题的研究成功及推广,把梯田建设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我省的梯田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及开发应用技术更加系统、完善。

 

(五)、调整结构,突出效益,是实现梯田建设持久发展的根本目的。梯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没有效益的工程,就没有生命力。各地在兴建高标准、高质量梯田的同时,坚持修梯田、兴科技、调结构、抓产业的思路,围绕解决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着力点放在了提高梯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上,改变以往单纯治理坡耕地的做法,通过整合项目资源,合理布设配套措施,将梯田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退耕还林(草)相结合,利用梯田资源培育和发展马铃薯、苹果、花椒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土保持产业基地,初步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配置。

 

二、梯田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有效调控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我省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276.9毫米、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82.12亿米,水资源供需错位,且时空分布、年际分布、地域分布不均。坡耕地每亩年降雨流失量在40~70 米,流失土量4~10吨,流失肥量折合全氮1.62公斤,速效钾14.89公斤,速效磷3.29公斤。分析表明,梯田具有良好的拦蓄降水、保持水土的功能,在24小时降水100毫米的情况下,一般水不出田,减少土壤冲刷量95%以上,达到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据试验估算,现有梯田每年可拦蓄径流近10亿立方米左右,可拦蓄泥沙1亿吨左右,占全省年输沙总量的1/5。通过坡改梯,对合理利用时空分布不均的降水资源、调蓄平衡土壤水份、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减少进入江河泥沙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全安保障能力。我省气候较干旱,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经营粗放,亩产一般在50公斤左右。坡耕地修成梯田后,随着微地貌的改变和土壤水肥状况的改善,利于农作物生长,土地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为推广旱作农业适用技术、提高旱作农业水平创造了条件。据测算,在相同立地条件和耕作条件下,梯田与坡耕地相比,每亩梯田可增产50?100公斤,按平均增产60 公斤计算,全省现有梯田每年可增产173.64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808万吨的21.49%,每年可解决400万人的粮食需求,梯田已成为旱作农业区实现粮食自给、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工程和提升区域综合发展能力的长效工程。庄浪县是18个中部干旱县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粮食总产徘徊在5-6万吨,通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全县累计修成梯田98万亩,占坡耕地面积的95%,人均梯田达到了2.5 亩,使全县走出了长期困扰“三农”问题的艰难境地,实现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极大改善和县域粮食自给。据测算,在正常年份梯田亩产为240.6公斤,是坡地产量75公斤的3.2倍,1997年在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的情况下,水平梯田亩产仍达到了152.8公斤,比坡耕地亩增产79.2公斤。近年来全县通过大面积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在土地结构调整、粮播面积明显减少的情况下,使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12-13万吨,实现了粮食总量的翻番。

 

(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我省的旱作农业区长期以来基本为单一的粮食生产,梯田是旱作农业区发展生产的基本载体,大面积的梯田建设为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促使农业生产开始由单纯种粮型向粮经结合型、由单纯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传统自给自足型向现代商品型转变,各地依托梯田资源,逐步发展起来的马铃薯产业、果品产业、中药材产业及畜草产业等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支撑作用,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全省约有30%以上的梯田调整了种植结构,形成了“梯田+马铃薯”、“梯田+经济林果”等多种产业模式,发展经济林果面积达1243万亩,产值35亿元,这些模式都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样板,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如定西市依托梯田资源,把马铃薯作为全市第一大主导产业来培育,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2007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66万亩,其中梯田中种植面积占60%以上;总产量500万吨,实现产值17.5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利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 静宁县依托全县135万亩梯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果品支柱产业,全县果园面积达50万亩,人均1.2 亩,其中发展山地梯田果园38万亩,占果园总面积的76%,目前挂果面积16.5万亩,年产量18万吨,实现产值2.62亿元,人均果品收入5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1/3,被农业部划定为苹果优势产区,山地梯田撑起了静宁果品产业开发的“大梁”。同时,由于农业基本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耕作成本,有效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一定数量的农民群众从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中解放了出来,形成了劳务产业,仅庄浪县2006年输转劳务12万人、创收7亿多元。

 

三、存在问题与对策

 

梯田建设成效证明,梯田工程不仅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主导措施,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综合措施,在我省旱作农业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及解决“三农”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党中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力度,我省梯田建设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全省目前尚有1300多万亩的坡耕地可修成梯田,这些坡耕地绝大部分分布在相对贫困的边远山区,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该区的主要矛盾,稳定农村粮食生产、满足粮食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2012年增产50亿斤粮食和500万亩梯田的目标,必须加大梯田建设力度。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目前,发改、水利、财政、扶贫、国土等多个部门在梯田建设方面的项目和资金能否真正整合在一起是梯田建设的关键问题。调查中发现,目前梯田建设各部门的补助标准差距很大,省上梯田专项每亩补助仅40元,扶贫、发改等部门每亩补助200~400元,国土资源厅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每亩补助在800元以上。各部门在项目安排上,相互沟通不够,加之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致使建设资金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形成合力,梯田建设规模难以形成,个别地方还存在着重复投资的现象。因此,当务之急是省上应尽快建立梯田建设上的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形成合力,以保证2012年全省新增500万亩梯田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是提高梯田建设补助标准。通过这次调研和水利厅水保局提供的调查数据,在黄土地区,机修梯田费用从400-1200元/亩不等。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原地面坡度50?150,机修费用平均为640元/亩;原地面坡度为150?250,机修费用平均为900元/亩。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原地面坡度为50?150,机修费用平均为550元/亩;原地面坡度为150?250,机修费用平均为700元/亩。西礼黄土丘陵区原地面坡度50?150,机修梯田投入费用平均770元/亩;原地面坡度为150?250,机修梯田投入费用平均1300元/亩。同时,由于大部分地方近村、近路,坡度较缓的坡耕地已基本修完,现有的坡耕地相对比较偏远,立地条件较差,增加了梯田建设的难度。调查中还了解到,随着农村产业的发展,新修梯田配套措施已由原来的田间道路、水窖等集雨工程发展到配套农机道路建设,群众称之为“产业路”,各级政府和群众对此要求十分迫切。建议能最大可能地提高梯田建设补助标准,同时考虑新修梯田配套措施费用,在保证梯田建设任务和质量的同时,一次到位,建成各项配套设施齐全的高标准优质梯田。

 

 

 

三是加快《规划》的落实步伐。根据省委的意见,省水保局起草了《**省500万亩梯田建设规划》,并初步将任务进行了分解。但由于还未正式下达,各地对总体任务的安排还处于等待和观望状况。建议省政府应尽快研究批复这个规划,明确各地的工作目标任务,以便各市、县进一步编制本地的实施方案,使规划尽早落到实处。具体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扶持激励政策,对于那些领导重视和群众积极性高的县区,可在年度计划和资金投入上予以倾斜和支持。同时,要坚持集中连片,按小流域进行规划建设的原则,兴修一片,形成一片规模,为以后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打好基础,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和结合。

 

总之,梯田建设是一项关系民生改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事业,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性工作,把梯田质量和效益摆在首要位置,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和严要求的“四高一严”建设程序,把梯田工程作为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程,作为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开发的载体,注重工程质量,强化后续开发,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和流域配套治理,让农民在梯田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体现以为本理念,才能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推荐访问:梯田 调研报告 现状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