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探索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探索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15 13:42:01 浏览次数:

探索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泰州医药高新区市场监管局 潘健李敏
 
自2014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先后实施了注册资本认缴、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重大改革,全区市场活力得到激发,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2015年,全区新登记各类企业1167户,首次突破千户大关,同比增长49.04%,增幅为全市最高。新增注册资本xx亿元,同比增长195.79%。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发展企业732户,同比增幅38.11%。增长率连续30个月保持在30%以上;新增民营企业638户,同比增长32.37%,增长率比全市高出21.19%。井喷增长令人欣喜,但在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中,不容忽视地存在有些企业信息公示不主动、不及时和选择性公示信息,给商事登记改革带来困难、阻力和挑战,为此,新形势下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一、探索“三单一书”制度,推动商事登记制度全面落实
探索“三单一书”制度,即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和督导意见书,进一步推动现行制度的全面有力地落实。
1、厘清权力清单,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依法确立各层级部门商事登记权力,并根据本部门保留的权力清单、部门下放的权力清单、部门的共性权力清单、部门承接上级下放的权力清单分门别类绘制各层级商事登记权力的运行流程,行使权力的条件、办理时限、监督制约环节、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等,通过权力清单入库、公开来方便群众监督。通过优化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权力运行监督等,全面实现“清权、减权、制权”目标。
2、编制责任清单,提升商事登记效能。以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为依据,明确各层级商事登记部门履职范围,解决职责交叉重叠问题,理顺职责关系,清晰责任边界,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政务微博、政务网站等新兴媒体,向社会全方位、全过程公开商事登记职责任清单,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商事登记职责精细化管理,防止商事登记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提高商事登记服务效能。
3、梳理问题清单,打通登记服务最后一公里。以问题为导向,破解商事登记制度落实中的困难,保障现行商事登记制度的有效落实。主要采取实地调研、工作实践、广泛征求等措施,收集、梳理、归纳现行商事登记制度缺陷、不足及登记服务人员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问题按照轻重缓急分类排序,向上级部门提交问题清单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及办法,为上级部门指导推动工作提供参考,实现信息共享,观点互促,问题化解的目标。
同时,要实施全程督导,推动商事登记改革有序开展。全面深入开展商事登记服务的督导和整顿,进一步加大对商事登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问题清单的管理和运行、落实的监督力度,以检查考评为抓手,采取事前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的方式,直奔基层,深入一线督导检查,依照考核测评标准,重点对权力行使、责任落实、问题解决等方面现场挑刺和支招,并制作商事登记服务督导意见书,载明实际问题,意见建议、办理时限,督导督查商事登记工作深入开展。
二、实施“三位一体”机制,着力推动企业信息公示工作
采取广泛宣传、分类培训、延伸服务即三位一体的落实措施,指导帮助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年报和即时信息公示,切实起到领航把向的作用。
1、广泛宣传,扩大企业信息公示的社会知晓率。一是巩固传统媒体阵地,系列报道企业信息公示条例。早谋划、早部署、早安排,把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工作做细做实。通过在报纸、电视、广播等主要媒体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发布公告、开辟专栏、专题报道、领导专访等形式宣传《条例》、解读《条例》,实现传统媒体全覆盖。二是升级改版门户网站,提升网站服务功能。利用门户网站着力打造不关门的办事服务大厅,办事指南、年报申办、企业公示、表格下载、在线咨询、合同范本等服务平台紧紧连着百姓需求,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在第一时间就可获悉商事登记的最新动态、最新规范、最新通知、最新提示、最新法律、最新咨询电话等多项服务内容。利用网站打造法规政策服务超市,将条例和规章“打包”后挂到网站上,方便企业查询使用。三是利用新兴媒体,为企业信息公示精准导航。利用部门微博、微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等手段,点对点地连接,详细解读,答疑解惑,让社会公众了解并参与企业信息公示的监督工作。积极利用企业会计QQ群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各界宣传《条例》出台的意义和相关规定,解答企业登记咨询,为《条例》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氛围。
2、实施分层分类培训,着力提高人员的指导能力。一是集中开展全员新法培训,提高干部素质能力。按照全员培训、全覆盖的目标和关口前移的要求,全力做好干部的分层分类培训,确保登记监管人员都能熟悉流程,对信息公示系统熟练操作,成为行家里手。为确保基层企业专管员对《条例》内容及要求全面掌握、精准理解,应采取远程传送培训视频和课件(PPT)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基层人员难集中、时间难固定等实际困难,做到了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二是分层培训市场主体,增强企业讲诚信的自律意识。《条例》颁布后,针对一些市场主体对企业信息公示认知不清、理解不透、信息公示不及时,不全面等问题,各级监管部门对已成立企业和新设立企业实施分类培训,积极开展法规政策辅导服务。三是利用部门门户网站就《条例》的有关问题进行在线答疑,与企业经营者就相关内容进行互动,对《条例》主要内容作了详细解读和介绍,就企业如何开展年报和即时公示信息做了耐心细致的指导。
3、“零距离”登记服务,释放商事登记改革红利。一是深化窗口一站式协助服务。各部门在登记大厅或对外办事窗口发布年报公告、摆放办事指南、小微企业优惠政策、登记改革提示单等资料,设置专门服务窗口,配备专用电脑,对外公布咨询电话。设置企业自助服务台,为企业提供免费上网服务,并指定专人现场指导企业正确填报相关信息,着力帮助市场主体做好信息年报和即时信息公示。二是积极开展全程跟踪服务。组织业务骨干深入到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龙头企业,以及新办市场主体采取分段分片的方式跟踪服务,现场指导企业正确填报相关信息,着力帮助市场主体做好信息年报和即时信息公示。三是集中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各部门组织广大干部在所属城区、乡镇主要街道、营业场所密集区等设立咨询点,采取现场咨询、设置展板、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告知《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配套规章主要内容,市场主体即时信息公示和年度报告的实际操作流程及要求,现场解答市场主体以及公众提出的问题,指导企业正确填写有关报表,引导市场主体及时履行公示、年报义务,促进公众参与。
三、加快“三建一改”进程,不断放大简政放权严管效应
从顶层设计入手,上下联动取消缩减核准范围和核准权限,同步下放审批备案事宜;尽量减少前置审批内容。通过培训提高各级部门商事登记下放后的承接能力。
1、加快名称登记制度改革建设进程。目前在名称核准登记过程中,注册资本是决定登记管辖和行业、组成形式的重要划分依据,达到一定注册资本要求才能在企业名称中无行政区划或冠以“中国”、省名等行政区划名称,才能使用特定行业名称和企业组成形式。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后,必须变革相关名称登记制度,取消名称冠中国或省名的注册资本要求。企业根据经营的需要自主决定认缴额,不必为了企业名称的需要而随意增加认缴注册资本额,而且也实在无此必要以注册资本的多少来衡量企业名称,这与简政放权的改革严重不符。另外,要借推进商事登记改革修改大量法律法规定的有利时机,系统梳理名称登记规章,调整名称登记思路,确立新的审查原则,名称重名或相似由企业自主选择、自负责任,登记机关适度把关,同时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提升名称登记的法律地位。
2、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丰富并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将实行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企业年报信息以及企业资质、审批、税收、荣誉、处罚等信息将逐步汇集进来。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纳入信用信息平台,提供工商登记、备案的信息,还有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的“黑名单”,并依托新闻媒体进行曝光,实现部门协同监管,全社会参与监督,促进企业自律自治,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真正形成失信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管局面。
3、加快风险信息归集制度建设节奏。加强对市场主体、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商标、广告、合同等管理风险信息的收集梳理工作,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公示平台、12315申诉举报网络、媒体广告监测平台、网络商品交易平台的作用,加强对市场秩序风险信息数据的汇总分析,注重市场监管、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和信息化网络等方面信息的综合分析和研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风险信息。建立舆情信息监督制度,及时从舆论焦点、热点以及负面信息、负面评价中,发现并掌握风险信息。

推荐访问:商事 制度改革 几点思考 探索 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