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突出特色,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突出特色,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8-06 09:21:01 浏览次数:

突出特色,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县地处甘肃省最东端,与陕西省定边、吴旗、志丹县相邻,总面积3776平方公里,总人口13.17万,其中农业人口11.12万。1934年,由刘志丹、习仲勋、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华池县南梁创建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后来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县。华池是双拥工作的发源地,1941年,华池县仅用7天时间,创下了征兵300名,征粮4000石的纪录,毛泽东为时任县长李培福亲笔题写了“面向群众”荣誉匾牌。华池县属黄土高原干旱山区,自然条件严酷,基础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滞后。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我们立足山区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把新农村“145”工程当作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速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头号工程和总抓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稳步推进。新农村“145”工程是近年来我们立足华池山区实际,探索提出的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其基本思路是:按照生态奠定基础,居住提升文明,产业增加收入,城乡一体推进的总体要求,以农民为主体,以生产发展、收入增加为基础,以居住环境改善为标志,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其主要建设内容是:“1”:以农户为基本单位,每户改建或新建一处舒适美观的小康住宅;“4”:根据华池山大沟深、居住分散的特色,实施“四个围庄”(户均围庄整地20亩以上,围庄种草20亩以上,围庄栽树1000棵以上,围庄打窖5口以上),彻底改善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5”:整合项目资源,在试点村综合实施好生态能源、设施养殖和高效农业、道路农电、广电通讯、文明小区创建五个项目。横向看,“145”工程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有很大差距;但纵向比,这项工程立足华池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生活水平较低的实际,并把扶贫开发与小康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基础建设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体现出了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是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好路子。一是夯实基础,改善了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住宅是窑,种田是坡,吃水靠挑,行路靠脚,做饭砍树烧”是华池农村千年来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是制约山区农民群众走向文明、走向小康最基本的问题。为此,我们坚持把加强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145”工程最主要的内容来抓。工程实施以来,修围庄梯田42.4万亩,打围庄水窖6.8万口,小电井9300眼,建沼气池2100座,配套太阳能1630个,建卫生厕所2100座,改畜禽圈舍20100座,修建乡村道路631.8公里,电话入户率达到92%,农电入户率、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特别是采取自筹、拆借、垫支等办法,融资4463万元,完成西南通往庆阳、环县,县内连接悦乐、王咀子、上里塬3乡镇全长37公里的悦上公路铺油和东出陕西志丹、延安,南连庆城、合水,内接县城柔远、山庄,通往林镇东华池、南梁红色旅游景区全长65公里的柔东公路改建铺油工程,使这条横贯境内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成了挑着城乡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长扁担。我们把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当作既是锅下一把火的生活能源问题,也是山上一片林的生态问题;既是生活方式问题,也是生活质量和水平问题;既是当前的生活问题,更是关乎长远的发展问题来认识。投资240万元,一次建成“三改”标准沼气池2000口,15个乡镇共建成标准化“一池三改”沼气池5380口,受惠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22%。“三改”率达到81%,产气率达到84%。能源沼气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农民群众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树起了“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的新农村形象,成为一项改革农村、改变农民的改革工程;遏制了对生态植被的破坏,成为一项利在眼前,功在千秋的生态工程;带动了草畜支柱产业的开发,促进了农业结构的大调整,成为一项促农增收的致富工程。实施完“145”工程的群众都种上了平地,用上了电灯、电话、沼气池、太阳能,看上了电视。农民行路难、吃水难、种地难等状况有了极大改观,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二是主攻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华池县是传统农业区,长期以垦荒种粮为主,广种薄收,效益低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优县、畜产强县和全国特色农牧产品基地的思路。在“145”工程建设中,把草畜产业作为调整结构,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重点产业来培育。探索和完善“养殖小区示范带动、政府扶持整村跟进”和“龙头带农户、协会搞服务、科技作先导、综合搞开发”的发展模式,重点建设示范乡、示范村、示范户,群众把苜蓿当粮种,把养畜当钱挣,漫山遍野种草,千家万户养畜,全县当年种植紫花苜蓿18.05万亩,建成万亩草带4个,千亩草点21个,百亩草点65个,饲料作物12万亩。按照秸秆养牛、舍饲养羊、庭院养兔、规模养猪、生态养鸡等舍饲圈养模式,大力兴办养殖企业,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千方百计扩张养殖总量,提升畜产效益,新建百头牛、千只兔、万只鸡等规模养殖场16个,养殖小区3个,养殖专业村16个。实施农户贷款干部职工担保扶持发展舍饲养畜项目,为农户担保贷款1017.8万元,从内蒙鄂托克旗、辽宁盖州、河北邯郸等地购回优质绒山羊1.87万只,牛1010头,獭兔等其它家畜9110只(头),极大地推进了草畜产业发展步伐。全县牛、羊、兔、猪、鸡饲养量分别增长5.3%、7.2%、211.3%、12.1%和5.2%,草畜产业基地不断壮大,规模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有效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农作习惯。目前,全县共种多年生优质牧草55万亩,草饲玉米10万亩,洋芋10万亩,白瓜籽10万亩,小杂粮25万亩。在全面实施封山禁牧的情况下,全县牛存栏4万头,羊存栏30万只。草畜、杏果、白瓜籽、小杂粮等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同时,生产条件的改善,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产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极大地提高了家庭收入。三是治理荒坡,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曾经一度,华池是越种田、越放牧山越秃,山越秃越去种田、越去放牧,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矛盾突出。在实施“145”工程中,我们坚持把修围庄田与退耕还林、种围庄草与发展草产业、栽围庄树与发展林果、美化环境、设施养殖与封山禁牧、生态能源建设与禁止乱砍滥伐等有机结合起来,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扩大林果面积、草地面积,强化封山禁牧,禁止乱砍滥伐。2008年,完成荒山造林4万亩,流域治理71.2平方公里,绿化县乡村道路296公里,绿化县城机关84个,农村学校150所,绿化面积24243亩,全县天然及人工草地2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8.6%。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建设之上,把当前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之上,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四是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在“145”工程建设中,我们针对华池山大沟深、封闭落后的实际,大力实施广电通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项目,开展精神文明户创建、文明小区创建和村级阵地建设,强化义务教育,落实计划生育和优质服务等各项措施。建“六有”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82处,群众文化娱乐广场119处。为抓好教育大计,在加大教育投入,新建华池一中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楼、华池职专综合教学楼等26所学校校舍的同时,大力整合教育资源,撤并111所村小学,新建城关小学、柳湾小学等4所寄宿制小学,配套新建华池二中等3个示范实验室及华池一中等6个学校示范图书室。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实施教育“两个百万”工程,开展各类救助工作,高考进线率三年名列全市第一。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使示范点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成人识字率达到95%,评选出“七星级”以上文明农户1831户,每户拥有一到二个科技及法律明白人。广电通讯设施的配套建设,使山区群众身处深山,心系山外世界,克服了封闭,文明意识逐步增强,山区文化落后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进,农民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五是转变职能,密切了干群关系。“145”工程的实施,为新形势下的乡镇工作提供了抓手,为乡镇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平台,乡镇机关党员干部以增强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发展力;增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引导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力;增强以人为本,确保一方平安和谐的管理力为切入点,破解了乡镇机关职能转变和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难题,使乡镇工作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有效的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特别是下派的21名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深入农户,积极协调,多方指导,全县3071名干部职工自愿为农户贷款担保,扶持农户发展舍饲项目,帮助群众解决了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推荐访问:新农村 稳步 推进 特色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