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建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分析

建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分析

时间:2021-10-17 11:02:55 浏览次数:

 建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分析 [摘要]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正进入到高速发展的时代,而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以建工专业为例,立足于服务地方与区域,打造符合自身的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总局,落实细微,把握准确定位。通过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加强科研和师资力量、“服务学生、成就学生”、加强校企合作等手段,探究出了一条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 引言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均属于教育体系的类型,两者的地位相同。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洪流之下,职业教育为祖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援。随着我国进一步的飞速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必由之路,技术和人才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来说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那么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得到重视。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为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办好新时代的职业教育,2019 年 1 月 24 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当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因此,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构建思政工作、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管理模式于一体的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当前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建工专业技能人才的定位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在建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显然不同,而且各个高职院校又根据各所学校本身历史或专业特点不同有所差异。我校建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职生应具有的思想政治、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工程简要受力分析、建筑材料检测与管理、施工图识读与会审、测量、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成本控制、资料管理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施工现场管理、协调、组织等各项能力,具有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岗位工作,并具备朝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施工企业技术总工的发展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制约高职院校建工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因素 围绕本人高职院校教师的本职工作,立足工作岗位,结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发展进行总结思考,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中离不开高教性和职业性两个

 属性,必须要以服务地方与区域为立足点,打造符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而影响高职院校建工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特色不鲜明。这也是众多高职院校的通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能与时俱进,一直延续旧的理念,专业毫无特色,导致招生和就业死循环。

 (二)高职院校科研基础薄弱,高水平发展困难。相比本科教育,高职院校教师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然而科学研究也是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反过来,一方面科学研究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带动学校往前发展,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可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三)师资力量薄弱,生师比较高,教师职称困难。生师比是高校重要的办学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据 2019 年数据统计,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 2831.03 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 1697.33 万人,普通专科在校生1133.70 万人,普通专科在校生占 40%。而且,2019 年高职院校要扩招 100 万。然而,普通专科的专任教师比例远远不达标,造成师生比较高,导致专任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难以较好的完成科研等其他工作。

 (四)“服务学生、成就学生”理念欠缺或在细小之处落实不够。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自主意识较强,虽然在学习技巧上存在差异。正因如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才需要被更加重视、更加关怀,才能“和谐”的引导他们走得更远。

 (五)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当前高职院校的现状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然而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也不是社会之所需,难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校企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高职院校建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 我校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底蕴深厚,是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在影响力上而言,我校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 50 强”。为了支持学校更好地服务地方与区域发展,江苏省教育厅与扬州市人民政府于 2015 年签署共同支持我校发展协议。同时,我校又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单位、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等。建筑工程学院更是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结合我院发展经验,总结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需要总局统筹、落实细微。

 (一)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职院校的基本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办学好坏的主要评价应该在于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毕业生的企业认可度等。这几年来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 98%以上。根据江苏省招生就业服务中心《专科毕

 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毕业生平均月薪、毕业生对自身发展满意度、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均位列全省前列。学校还获评了“江苏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而建工专业更是发展核电专业特色,在国家大力倡导核电之际,紧抓背景与机遇,将核电建工融入建工专业人才培养,成立“建筑与核电学院”。有计划地培养核电师资,建设核电文化科技馆和仿真实训平台,让教师与学生走进核电。

 (二)加大学院科研力度学校科技产业处和教务处加大科研投入,同时组织专家对课题申报进行不定期指导。我校人事处更是将教师职称评定划分为教学岗、教学科研岗、科研岗三类,积极发挥每位教师的特点。根据岗位设置特点,科研岗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大大核减,部分核减教学科研岗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积极调动学院科研积极性。同时,本建筑工程学院紧抓混凝土材料和竹木结构强项,一方面加大学院科研力度,设立二级学院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科研,另一方面与扬州大学开展合作,共同研发、共同申报课题。单单 2019一年我院获得国家级课题 1 项、市厅级课题 10 项、中文核心论文 15 篇、专利 45 项,以科研带动学院的教学和专业发展。

 (三)打造优秀师资队伍(1)吸纳建筑相关专业年轻博士,拓展科研思路,为学院注入新鲜血液;(2)打破传统的用人模式,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校企联合培养,补充师资力量不足;(3)结合职称评定改革,对教师能力区分对待,将教师职称评定划分为教学岗、教学科研岗、科研岗三类,打破常规考核机制,发挥每位教师之所长。

 (四)落实“服务学生、成就学生”育人理念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刘金存书记讲:“我们以学生为本,创造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可以出彩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充满希望,让他们有尊严地走向社会。”学校推出多种以学生为本的举措,包括学生校长助理参加相关的学校党委扩大会、学生会主席列席校长办公会等,还有特色的“校长早餐会”,倾听学生生活、学习中需要学校解决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意见、建议。学生们当面向校长提了 130 多个问题,其中 83%已经得到妥善解决。我建筑工程学院更是结合学院自身特点,积极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购置净水机、小厨宝,建设 1+X(BIM)认证考试中心、购置大批仿真实训平台和实用的建工方面的专业软件以及科技文化馆和实体模型,使学生不出校园一步即可安全的掌握到建工专业的整个流程。同时,设立学院投票箱,学生合情合理的意见均可上报,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可行后便可采纳实施。因此,我校建工专业的学生主人翁意识强、对学院的满意度也高。学生的成长需要指点迷津,无论是初入学校的迷茫还是学习中对专业的困惑以及顶岗实习到后来的工作的未知忐忑,为很好地解决这些困惑与迷茫,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校友分享课》《大师公开课》,借助校友和大师的现身说故事。让优秀校友参与管理、作示范,让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学弟学妹在各个环节会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遇挫心理,将来更好

 地投入工作;让行业大师将行业内的新工艺、新方法及时传递给学生,形成系统的培训讲座,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

 (五)加强校企合作我院与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中联世纪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有着深远的合作渊源。一方面,企业大师开展校内的公开课、兼任校内聘任教师,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就业、提供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工作环境。同时,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邀请部分企业的大师参与,我院的校企合作是真正做到了互利共赢,充实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达到了校企合作的初衷。

 四、结语 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正进入到高速发展的时代,而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本文通过对高职建工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足进行分析,立足于我校建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过程,从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加强科研和师资力量、“服务学生、成就学生”、加强校企合作四个方面给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可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辰.江苏高职院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1):121-122,163. [2]彭春生.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3):63-68. [3]李雪英,张梦雨.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思考[J].河北职业教育,2006(23):14. [4]朱晨,金莹,张娟荣,刘小英.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风,2020(6):206. [5]柴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252-253.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体系建设 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