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浅谈统计改革体制

浅谈统计改革体制

时间:2022-05-16 17:35:02 浏览次数: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统计领域将面临着新一轮的考验,如延续过去存旧的统计管理模式,满足于“报表数字加加减减,增长幅度乘乘除除”的工作意识,势必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快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统计工作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才能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相适应。为此笔者根据我国统计管理工作现状,来谈谈关于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新思路。

    一、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有关领导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统计法执法检查情况时曾指出:统计法在贯彻实施中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统计法制意识淡薄,统计作假比较严重”。因此,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要放到战略高度去认识,这关系到统计部门生死存亡的大事。2006年地方国民收入统计高出国家统计局8048亿;今年全国31个省份上半年经济增速公布,统计工作的弊端再次显露。在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公布的报告中,上半年,只有云南、宁夏和甘肃低于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9%的增速,分别为10.6%、10.6%和10.5%。其余省市中,有23个省份增速均在13%以上,大部分省份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上年同期。近年来,与以往较常见的多报、谎报统计数据的现象相比,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有的地方开始瞒报、少报GDP等统计数据,以达到逃避税收、骗取优惠政策等目的。无论多报还是少报,都是对国家和公民极不负责任的弄虚作假行为,这些行为的背后大多隐藏着地方政府官员对统计工作的干扰甚至直接干预。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加强国家统计调查力量,无疑有助于强化中央统计工作的权威性,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信。

    二、统计数据失真原因
 
    统计数据失真一般认为:是基层基础薄弱,导致数据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在:工作难度大、劳动负荷重、待遇低,“三份统计,七分估计”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数据质量不高。但从全国角度看或从某一区域看,统计数据质量高低与经济条件、人员数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往往与当地领导人对政绩的追求欲望密切相关,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区域数据质量可能问题更多,经济落后区域数据质量不一定就最差,因此,还不能得出基层基础薄弱而导致数据质量较低主因的结论。二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不顺,影响到数据的真实性。从政治的角度(主要是每五年召开一次的党代会、人代会和五年编制一次的经济计划)来考虑中国经济,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规律:在党代会的当年与第2年,人代会的当年与第5年、五年计划的第2年与第3年,GDP增长率均较高,而在党代会的最后一年、人代会的第4年、五年计划的第1年,GDP增长率均较低。因此,在对我国的经济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过程中,政治因素是一个必须考虑,而且应该是比较大的因素。”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显然是干预的结果,经济发展有内在规律,在市场化取向日趋显著的条件下,人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趋小,不应该出现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同步的现象。目前,从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研究结果看,统计管理体制滞后被认为是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抗干扰能力差,即统计业务由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统计机构、经费、人员归同级地方政府负责。根据《统计法》,各级地方统计机构要对同级政府实行统计监督,现行统计体制最大的薄弱环节和弊病在于政府统计机构缺乏超脱性,政府统计的管理体制仍是以行政区划的体系设置,地方政府统计机构的超脱性、权威性和独立性严重弱化,统计抗干扰能力差,统计协调能力不足,使得统计工作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由于统计机构不独立,所以统计出的数据也很难是客观准确的数据。在现行统计体制下,地方统计部门的干部任用、保障条件、人员编制和经费来源都依赖当地政府,难以保证统计工作的独立性,本人认为统计部门工作难度远大于其他综合监督部门,因为统计部门面对的是各级政府,而工商、技术监督、税务面对的是微观经济主体,性质有着本质差异。所以统计抗干扰能力差是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国农调、城调和企调三支调查队是国家为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而设置的,但由于实行了国家统计局和各级地方统计局双重管理的体制,干部任用基本由地方决定,导致一些全国性抽样数据失真。使国家唯一的直接调查渠道很大程度上参杂了水分,实在令人惋惜。在这里我们引用一位县调查队同志的自白:“本人长期从事基层统计工作,从来不相信统计数字是真实的,比如农民人均纯收入,表面上看是由农民记帐得来,直接上报到省,其实,在上报的时候已经经过了加工,按领导的口味或者兴趣,把数字控制在自己的想象范围内各级地方干预统计数据的动力来自于干部考核机制及指标体系不够完善,层层签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等责任目标考核方法,诱发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左顾右盼”、互相攀比。本人认为领导干部盲目追求政绩也是GDP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改革完善统计管理体制
   
    (一)完善统计管理机制。加强政府综合统计工作。市、县、乡统计机构依法加强对同级和属地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建立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规范部门统计工作,实行数据统一管理,做到信息共享,相互印证。强化市、县(区)统计部门的普查中心责能作用,专司国家统一开展的各类周期性普查工作;建立和完善经常性的统计调查制度,做好各类专项统计和调查,确保高质量完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改革和创新统计指标体系,如实反映地域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

    (二)加速统计体制改革 我国的统计体系由国家统计局和平行的部门统计机构组成,国家统计局是我国最高统计机构各级政府中有相应的分支机构,从组织体系来看,各级统计人员构成均由各级地方组织、人事部门任免和配置,上一级统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经费由各级政府财政提供,此种条条服从块块的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开始就形成,一直延用至今,现在看来弊端很大、本人认为,改变此状况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市、县、乡三级统计人员实行统计委派制,由统计部门会同地方政府对统计干部实行逐级委派,业务由统计部门直管,经费随业务划拨,组织人事关系由部门和地方共管,以部门为主。二是各级调查队,归属各级统计局管理以利于资源集中整合,共享与交流,二是;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统计人员的配置由各级统计局会同当地组织人事部门共管。实行持证上岗,竞争上岗,经费由部门、各单位负责。切实建立“一垂三统”的管理模式。三是;与国际统计机制接轨,将统计推向市场,逐步实现统计商品化、产业化、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创造条件,发展民间私营统计机构,省级以上城市可成立统计服务公司,从根本上解决数据误差大,执法干扰大,资源浪费大,工作效率低的状况。

    (三)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在市、县(区)统计局扩充专职统计执法人数,专司统计执法;各级领导必须依法行政,支持和保证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权、统计报告权和统计监督权;加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和统计执法检查,为依法统计、“不出假数”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要全面落实数据质量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审核和评估制度,强化数据质量控制,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信,为领导科学决策和社会服务提供客观依据。

    四、拓宽服务领域,探讨统计服务新途径

    我国目前统计主要指教育、卫生、环保、文化、司法、公安等多个职能部门的统计,经济统计项目主要反映生产情况的各种经济指标,其统计数据相对分散,统计调查的方法仍然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自上而下,布置各类报表,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欲与国际社会统计接轨,在内容和方式上还有一定差距,就国际目前状况上来看,欧盟国家的社会统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突破了我国目前社会各部门统计的范围。其内容涉及到所有与人相关的社会活动,从统计调查方式来看,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统计调查的方法并不局限于年报、季报、月报,更多的是采用抽样调查技术,因此我国统计领域和统计方式,必须立足走改革创新之路,走与国际社会接轨之路,笔者认为统计方式服务方式的改革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扩展统计服务领域;在开发现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抓住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统计调研,把统计工作做大、做强、做足、做活。及时反映新情况、新问题、全方位多层次,提供优质服务,有偿服务。体现以人为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单纯的对上服务向公众服务转变、从简单的报表运作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统计工作面向社会多元化,群体和统计信息商品化、产业化目标。二是、加速统计调查方式的改革,在调查方式上重在扩大抽样调查,扩展调查内容和超级汇总范围,改革现有的各项统计项目指标,根据各地域的具体情况多增加新的统计项目指标,就我们湖南而言,应增加退耕还林,财源项目建设,下岗就业,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切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统计指标,以高效、优质、多方位的统计服务来树立统计工作良好的整体形象,奠定统计工作在政府科学管理、市场主体决策、和人民群体生活中成为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三是、加强统计调研力度,探索统计文化新内涵。在改革创新的大潮中,如果强化调研力度,探索统计文化新内涵是摆在统计人面前的新课题:本人认为首先要规范和完善各类调研制度,切实把调研计划实施情况纳入年度政绩考核,引进完善各种激励机制,鼓励统计工作者,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做好调研工作,对确有成绩的给予重奖,成绩显著的应提拔重任。其次是加强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统计人员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提高调研报告的写作水平。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调研方式高质量地完成各类调研课题,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为社会提供全方位数据。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第三年,我们应注意到,中央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显淡化了数字指标。在“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目标中,只有两个具体数字: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两个指标,一个是“人均”概念,彰显以人为本理念;另一个着眼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GDP”正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部门纳入干部考核体系。虽然在这些指标设置、考核操作等方面还存在困难,但毕竟探索和实践已经起步。发生在统计领域的种种变化表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施政指南。

 

推荐访问:浅谈 体制 统计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