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增强基层组织活力

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增强基层组织活力

时间:2022-05-25 10:14:01 浏览次数:

    五街镇位于南华县西部,距县城45公里。辖14个村委会、133个村民小组、210个自然村,有14个村党总支、42个党支部、126个党小组、916名党员。近年来,五街镇党委紧紧围绕“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目标要求,按照“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以镇机关、站所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联合建立党总支,把机关党员编入农村党组织的“机关支部建在村”为载体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和运行方式,切实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解放思想谋新路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五街镇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种养殖业、封山育林育菌等一些专业协会快速发展,农民党员的从业方式呈现多样化,相当一部分农村党员离开党组织关系所在地,外出务工经商、创业发展。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党员在政治上、经济上与所在党组织依赖关系有所减弱,农村党组织教育和管理党员的难度不断加大,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难于充分发挥。如何根据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及党员分布已经变化的现实情况,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已越来越成为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8年以来,镇党委在广泛调研,深入分析全镇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反复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和“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等部署要求的理解和把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提出从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活动方式由传统的行政命令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入手,打破镇机关、村级党组织和党员之间条块分割的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把机关支部建在村上,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大胆创新设组织  

   

五街镇党委本着有利于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有利于党员活动和发挥作用的原则,以把镇机关、站所党员打散编入农村党总支(支部、小组)为切入点,改变过去按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设置党支部、党小组的做法,按照“组织分类设置、党员分类管理”的思路,结合各村产业、专业和党员构成情况,以镇党委为龙头、行政村党总支为核心、产业(行业协会)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探索形成了“镇党委+行政村党总支+产业(行业协会)党支部+专业党小组”为主要架构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做法是:  

——镇村联动建总支。按照一个乡镇机关党支部与一个行政村党支部联合建立一个农村党总支的工作思路,2008年5月,把镇党委所辖的机关、站所党支部全部撤销,率先在行政村全部成立党总支,并按照就近、集中、方便、灵活、能发挥帮带作用的原则,将机关、站所党员打散编入新成立的村党总支。  

——依托产业设支部。针对农村党组织党员类型多样、素质差异较大、从业情况不同,导致思想难统一、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实际,镇党委本着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人数相当、优势互补、有利于教育管理和发挥作用的原则,依托特色产业或专业协会,在每个行政村党总支下设2个共性党支部(即:种养殖业和封山育林育菌党支部)和1个个性党支部(比如:结合各村实际,设流动党员党支部、老党员党支部等),切实把党组织建到产业链上,建在农村党员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围绕专业分小组。针对农村经济结构和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元化的实际,改变过去按地域分散设置党小组的做法,采取按专业分类设置的方式,设立了相应的洋芋种植、生猪养殖、护林防火、松茸封育等专业党小组,并按照机关党员的工作职责和专长,把129名机关党员分散编入126个党小组,确保每个党小组至少有1名机关党员。  

同时,镇党委借助村党组织设置模式调整之机,对所有农村党组织(包括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进行摸底调查和测评,对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进行整顿,特别是对“双带”本领不强、履职水平不高、作风漂浮、群众不满意的2名村党组织负责人下决心进行了调整,并坚持村党总支书记人选主要从村“两委”班子的党员中选拔或直接从镇党委重点培养的优秀后备干部中选派;村党总支下设的各支部负责人原则上由村委会副主任、文书兼任或由优秀年轻的机关党员担任;村党小组长与村民小组长原则上实行“一肩挑”,切实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强基固本显活力  

   

以“机关支部建在村”为载体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改变了过去镇机关与村之间重管理轻服务、命令多协商少的领导方式,较好地实现了镇党委最初确定的基层党组织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活动方式由传统的行政命令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的目标,进一步激发了村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活力,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取得了明显成效。  

——组织活动更加规范。一是通过把机关党员编入农村党组织,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党组织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状况,给农村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使机关党员与农村党组织形成了既接受所属党组织的领导,又可以指导、建议村党组织、村委会工作的新型关系,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工作活力。二是通过安排部分机关党员在村党总支和支部担任一定职务,进一步发挥了机关党员熟悉党务工作的优势,指导所在村党组织认真坚持“三会一课”,抓好发展党员工作,落实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三联”制度,扎实推进农村民主议事听证质询、党员首议、党务公开等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2008年以来,全镇共发展党员58名,实现了消除党员空白村组的目标,133个村民小组村村有党员。三是通过设立共性和个性党支部,较好地落实了组织分类设置、党员分类管理的要求,增强了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比如:在外出务工党员较多的迤黑地村党总支,共性党支部设种养殖业党支部,让有嫁接专长、饲养技术的农村党员在畜牧产业、核桃产业发展上发挥作用;设封山育林育菌党支部,让年富力强的农村党员在护林防火、封山育林、封山育菌上发挥作用。个性党支部设流动党员党支部,把党组织设到流出党员外出务工的地方,大胆尝试跨地域设置党组织,确保了农村党员流动不“流失”,真正实现了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做到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联系群众更加紧密。把机关支部建在村上以后,机关党员“活动在村、工作在组、帮带在户”,打破了机关党员和农村党员之间的身份界限,无论是机关党员下乡工作,还是农村党员到乡镇赶集,大家都像走亲戚一样互相串门,再也没有了以前的陌生感。同时,这个模式也拉近了机关党员与农村群众之间的距离,机关党员既可以在参加组织活动过程中宣传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倾听到群众的呼声,了解到群众的困难,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为群众做好代办服务,做到“联系群众、民情恳谈、代办服务”经常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玉可郎村党总支书记王恩平说,过去部分机关党员办事难请,现在一家人做事好叫。  

——推动发展更加有力。把机关支部建在村上以后,镇党委以开展“三牢记五争先”主题实践活动、城乡基层党组织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千名干部进农家活动为载体,“一盘棋”谋划机关和农村党的建设,把机关、站所掌握的项目、技术、资金等资源集中整合到村级党组织,广大机关党员走出机关大门,深入农村,深入生产一线,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的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如:五街中学、中心校广大教师党员,心系农村教育,在假日期间,深入到村组农户,认真宣传《义务教育法》的重要意义,全镇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氛围进一步形成,2009年全镇中、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都达到了100%,在彝族人口占90%的少数民族地区实属不易。五街林业站5名党员在编入咪黑们党总支后,发挥专业特长,帮助所在的封山育林育菌党支部,认真研究林业及林果产业和松茸及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问题,通过多方协调,引进了南华县红怡野生菌公司,投资45万元在咪黑们村建设野生菌保育促繁基地1万亩,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松茸及野生食用菌经营方式,并帮助该村发展核桃0.17万亩,封山育菌3万亩。  

通过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五街镇六个主要产业中有五个产业的产值超过1000万元,2009年总投资5798万元的全州唯一的“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落户五街正在抓紧实施,全镇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了“抓党建、促发展”的目标。

推荐访问:基层组织 活力 增强 设置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