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思想汇报 >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汇报会上的讲话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汇报会上的讲话

时间:2022-05-25 19:35:02 浏览次数: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汇报会上的讲话  

卢  展  工
(2007年6月7日  根据记录整理)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汇报会上的讲话  

卢  展  工
(2007年6月7日  根据记录整理)
   
    今天,受国务院委托,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调研组”到福建来开展大型综合调研,这是福建干部群众期盼已久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从2004年初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半的时间了。这期间,来过很多的调研组,有全国人大的,全国政协的,各民主党派的,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受国务院委托、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调研,还是第一次,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海西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此,我们十分感谢。福建省为这次调研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今天我在这里主要阐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我觉得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应该研究、应该支持或者说应该给予确认的重大战略,这个问题一旦能够确定,其他相关问题都比较好解决。
   第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从地理的定位来看,它是一个客观存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东南沿海,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联接点。
    从经济区域的布局来看,它是一个客观存在。我国沿海从环渤海开始,到长三角、珠三角,再到现在提出来的北部湾,经济区的布局基本形成。在这个布局中,福建在哪里?作为我们祖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台湾在哪里?从经济区域的布局来看,应该有他们的定位。理论界已经提出有一个海峡经济区,或者叫环海峡经济圈,福建是其中一部分。当然,福建作为一个省份很难去提海峡经济区的概念,所以我们提的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从大陆来讲这是个完整的概念,但从全国来讲可能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从经济区域的板块来看,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福建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较为完整的经济体系。这个体系,以福、厦、泉为中心,南承珠三角,北接长三角,背靠祖国广大腹地。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刚提出时有过争论。比如有的说,一个省怎么能成为一个经济区呢?实际上我们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从理论上讲,最强的中心城市,中心辐射距离也就是300到350公里,长三角辐射不到我们这里,珠三角辐射不到这里。凡是和福建接壤的,比如广东的潮州、汕头、梅州,都不如与之接壤的福建相关地区的实力,这正好说明这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存在。广东提出泛珠以后,曾经组织了百家媒体到福建来采访,来之前很多记者以为福建的发展是靠广东的辐射,但是调研后发现,福建的发展不仅基本上没有得到广东的辐射,恰恰是广东的发展受福建的影响很大。在广东的东莞、深圳有大量的福建民营企业,这说明福建在广东产生了很大的虹吸效应。经济区域的概念,按我们的划分,是从中心开始,然后向外面画圈,一直画到收入水平、发展水平相等的地区,可能就是这个经济区域的边缘。区域经济不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圈。
   从对外开放的综合通道来看,它是一个客观存在。从长三角的上海,到珠三角的广州、深圳,整个东南沿海没有一个真正的、大的对外开放的综合通道。福建南面跟珠江三角洲连接,北面跟长江三角洲连接,面对台湾,背靠祖国广大腹地,在我国对外开放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这个特殊的区位优势,我觉得研究不够,重视不够。再加上一些历史原因,这个区域成为了一个薄弱的环节。但是,在整个国家大局中,无论是政治战略地位也好,还是经济战略地位也好,恰恰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概念,海峡西岸经济区不管你承认不承认,都是一个客观存在。   
   第二,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个历史的必然,所以这次调研很可能将会在我们国家发展史上,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这也是我们希望的。从历史沿革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了闽中郡,这是福建第一次有行政建制。那时福建的地位,主要还是疆土的概念、抵御外敌入侵的概念,是国家的边陲。从唐代开始,经宋元时期,福建的经济地位慢慢凸显出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福建。宋元时期全国最繁荣的对外开放的港口,真正的东方大港,就在福建泉州的刺桐港,当时通过这个港口去连接现在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连接海外。马可波罗游记里面专门有这方面的记载,认为刺桐港可以和当时世界著名的亚历山大港相媲美,它商贾如云、货物堆积如山。游记里面还描述到,当时有lO万阿拉伯人在泉州长期定居。所以我建议调研组要到泉州去看看,到闽台缘博物馆、海交馆去看看,这样可能会对福建有更深的印象。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很多人都只记得郑和,实际上还有一个与郑和同为正使的叫王景弘的福建人。他们两个都是正使,都是太监总管,郑和排在前,他排在后,所以人家都记得郑和,却忘记了王景弘。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垮上就去世了,是王景弘带队回来的。然后王景弘又第八次带船队出去。上世纪末一些地方有过郑和下西洋起点的争论,我想不管怎么争论,郑和、王景弘在福建造船,在福建招募船员,从福建扬帆出海是不争的事实。从明代到清代,两次收复台湾,一次是郑成功,一次是施琅,都是以福建为基地出发的。清代的五口通商,有两个在福建。历史上的福建,就已经是一个综合的对外开放通道。到了清末,福建又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造船业基地,为全国的造船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创造了闻名世界的船政文化。中国第一艘巡洋舰、第二艘铁甲战船、第一架水上飞机、第一批的留学生都产生于福建。从清代的海军到国民党的海军,一直到我们共产党的海军,都有福建籍的将领。
    在革命战争时期,福建是我们共产党领导的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全国一共有23个中央苏区县,其中福建就有12个。现在一讲到中央苏区县,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江西,因为当时苏区的首都在瑞金。实际上,大部分的中央苏区县是在福建。当时,一方面福建人民承担着部队所有的后方供给,医院、军工厂设在福建,财政保障、粮食等物资供应依靠福建,大部分兵源也来自福建;另一方面,长征中打前战的、打后卫的基本都是福建的子弟兵,所以福建籍的红军在长征中牺牲很多,仅湘江战役一战,闽西子弟兵就牺牲了8000多人,整个长征过程牺牲了2万多人。福建子弟兵活下来的很少。以福建为主体的闽浙赣粤革命根据地,坚持了l0年的敌后斗争,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都望而却步。福建始终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这在全国也是唯一的。毛主席讲的红旗不倒,就是指福建。福建是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同时,福建的对内开放也是最早的。两次中原移民大规模进入福建就是证明。一次发生在唐代,王审知带兵领着大量的中原移民 来到福建开垦;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则是从宋代开始。经济与人文是相联系的,人文是经济区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长三角,历史上是吴越地,上海人、浙江人、江苏人基本都属于吴越人,所以就很自然地形成一个区域经济体。珠三角,广东称粤,也是本地人,也就自然地形成一个经济区。福建叫闽,现在主体是中原人,也就是说福建大部分人都是从中原过来的,原住民已经很少了。我们都知道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是一个特区,其实唐代时候的福建就有大量移民,就是一个特区了。当时,朝廷在福建驻扎大量的兵力,所以福建人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非常传统的理念,那就是维护中央权威,维护祖国统一。这点我们从海外闽籍华侨身上也可以看到。福建人在香港的数量仅次于广东,l20多万人,有120多个社会团体,但没有一个搞“民运"的。所有在海外的福建人,无论老华侨、新华侨,都很爱国,都是拥护祖国统一的。我们经常举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点。我们国家领导人出访,在国外受到“民运”分子、“法轮功”分子骚扰的时候,挺身而出排除干扰的往往是闽籍的华人华侨。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福建的支持力度加大。福州是国家确定的第一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厦门是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还批准设立了4个台商投资区,全省范围的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批准了台湾水果集散中心,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批准了35个台轮停泊点,27个小额贸易点;批准了福建沿海对金门、马祖、澎湖、高雄的客运或者货运的试点直航等等。现在福建利用外资在全国排第4位,但利用台资是第3位,农业利用台资是第l位。这里我们应该强调的是,福建有这样的发展状况,跟台湾有这么紧密的联系,都是在两岸没有实现直接三通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闽台合作前景相当广阔。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的形成和发展。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亲自决定在厦门建设经济特区。按我们现在的理解,当初中央设立这个经济特区就是为了对台,其功能是非常明确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亲自主持了厦门经济特区的规划和初期建设。《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一篇是他当时代表国务院向人大常委会作的报告,内容就是关于设置经济特区的。2004年江泽民同志卸任之前到福建考察,为福建题词“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后来,陪同考察的曾培炎同志介绍,江泽民同志题词不少,但为一个地区题词,之前还从来没有过。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份来福建视察,在听取福建工作汇报后作了    重要讲话,其中3处讲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其实,中央文件对福建的定位在十四大报告中就有表述,当时表述为“闽东南地区”,要求“加速广东、福建、海南、环渤海湾地区开放和开发";1996年国家“九五"计划纲要提出“东南沿海地区……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主……形成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经济区”;2001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又提出“进一步发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从我们省委省政府来讲,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概念不是谁说一下就定下来的,从提出随闽南三角洲、闽东南地区、海峡西岸繁荣带,到现在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一届一届对这个经济区的认识不断地延续、不断地延伸、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完善。所以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第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举措。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其它经济区有不同的地方,它的内涵更宽、更深。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最为忧患的一个问题,是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最大隐患。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们福建组在讨论时,时任外交部长李肇星发了言。他动情地说,中国的外交在世界上是最悲壮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拿台湾问题来挤压你,给你讲条律,因此我国所有的外交工作、对外工作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如果没有台湾问题,我们国家在外交上就会有更多的主动。所以,他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写入中央文件。在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部队的同志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因此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地位作用认识很深刻,支持很有力。2004年,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以经济促政治,以文攻促武备,以西岸牵制东岸,以发展促交流与合作”,很有意义。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们福建和中央军委三总部正好编在一个组,部队同志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也都表示支持。
    中央的对台方针政策,从叶剑英同志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叶九条”,到“江八点”,再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条意见,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主要精神就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最核心的问题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归根到底取决于综合实力的增强,就是大陆的发展水平超过台湾,解决台湾问题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关键是做台湾人民的工作;第三,做好遏制台独的军事斗争准备。贯彻落实中央的对台方针政策,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进程,当然要靠大家来做,全国人民一起做,全国人民也都会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对报告的掌声有很多,但鼓掌时间最长的、最热烈的,是报告在讲到祖国统一大业的时候,这充分反映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要有所作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和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来与我们交换意见,我们也提出祖国统一大业不仅在政治上要讲,而且要在经济上,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在区域经济布局上有所体现。台湾人民也有这个呼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提出后,在我省举办的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台湾大学的校长就提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布局要把台湾包括进来。另一方面,要让有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多做。从全国来看,这个有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就是福建。我不是福建人,原来对福建也不是很了解,但在福建工作多年后,感到福建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对台资源和优势,不发挥出来太可惜了。
   一是福建有“五缘"优势。地缘,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相距最近。血缘,台湾同胞有80%以上祖籍在福建。文缘,闽台文化、宗教信仰、民俗、文艺、语言相同相似。台湾有很多的村甚至乡都是从福建移过去的,那边的一些村名和福建这边的村名一个样,村民大都是早期从福建迁过去的。商缘,闽台的联系,即使是在两岸军事对峙最严重的时候,也是“隔不断,理还乱",相互交错,密不可分。台湾的经济发展,从当时的农业发展开始,都是从大陆这边传过去的,又首先是从福建这里传过去的。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从看福建中感受到的。2005年,宋楚瑜第一次来福建,到了厦门机场,就说厦门跟台北一个样。他曾经在40年前作为国民党后备干部到金门,从望远镜里看厦门,那时候厦门根本什么都没有。现在,厦门发展大不一样了。宋楚瑜到了厦门市区转了一圈后就说厦门比台北好;到了厦门环岛路,他就说应该让陈水扁来看看现在大陆在干什么。以前台湾的宣传就两条,一条是大陆军事打压;另一条是中共腐败、大陆腐败。自从连、宋访问大陆后,台湾媒体报道稍微客观了一点。看看大陆,特别是看看福建,这些宣传就不攻自破了。连战是福建人,他访问大陆期间从北京过来,一到福建就有到家的感觉,包括水果都觉得很熟悉。他要回乡参拜宗祠,在漳州的那天晚上,心情不能平静,提出一定要叩拜祖先,就连夜去买叩拜的蒲团。从宗祠叩拜出来后,他对媒体讲,我在西安,小朋友们朝他喊“连爷爷你回来了”,今天在漳州,我要叫一声“爷爷我回来了”,十分激动,老泪纵横。在厦门,厦门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证书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他把证书举得高高的,台湾的报纸都登出来了,影响很大。福建就有这样的优势。法缘,这是中央领导视察福建时提出的。台湾历史上归福建管辖,从宋朝开始就一直归福建管,直到1885年建省,还称为福建台湾省。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陈列的台湾官防和官印,写的都是福建台湾省、福建台湾巡抚。历史上福建管台湾,主要管三个方面。一是科举,台湾的科举考试是与福建连在一起的;二是重要文件的传达,当时只有两个地方比较特殊,一个是甘肃新疆省,另一个是福建台湾省,朝廷与台湾的文件都要由福建来转送传达;三是转移支付,朝廷每年给台湾白银44万两,其中22万两是中央的海关税,还有22万两是福建的地方税,现在叫转移支付,那个时候叫协银,目的是帮助台湾的发展,一直给到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为止。这一历史,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我们现在突出宣传这一条,强调法缘这个概念,就是要证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做对台工作,福建最有条件,应该把福建的这一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提出后,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二是福建有海外优势。除台湾、香港、澳门有福建籍的乡亲外,誉建还有l000 7余万闽籍华人华侨在海外,主要分布在东南亚-9台湾邻近的几个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命脉都控制在华人华侨手里,他们甚至可以左右政府的决策,这些华人华侨大部分是福建籍的。华人华侨早年漂洋过海,经过努力打拼,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他们的力量和优势,对于我们扩大对外开放、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都是很有利、很有力、很有效的。
   三是方方面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认可也是个优势。福建上上下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认识是高度统一的。之所以能够在全省干部群中形成广泛的共识,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有福建自身发展的考虑,更为重要的是有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考虑。福建人民对祖国统一大业向来有着一种特殊的、强烈的责任感。我在好几个省工作过,都没有这种感觉,但在福建就有这种感觉。福建人民就是有这么一种特殊的责任心:台湾是我们的,我们要收回来。福建的干部群众,包括企业家,包括海外闽籍乡亲,都自觉地把祖国统一大业作为己任,主动做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事。.香港有一个福建省的政协委员,她在2004年陈水扁参加第二次选举的那天,到台南的一个村开座谈会,谈家乡的发展变化,使200多名台湾乡亲忘记了去给陈水扁投票。这些年来福建的对台宣传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东南卫视、平面媒体等实现了入岛宣传,文艺团体、科技团体等也都相继入岛举办活动,在台影响逐步扩大。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提出后,国家发改委、国台办、海关总署、财政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不断加大对福建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具体政策上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支持,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部委-9福建签订了支持海西建设的协议。这是因为,祖国统一大业不仅仅是福建的事,而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事。有这种支持在,。福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优势更凸显了,信心更足了。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们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发展布局。我国东部沿海有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经济区,惟独福建这个地方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全国区域发展布局在福建这个地方断档了,如果没有一个衔接,让人觉得总是一个遗憾。而且,东南方向的这个区域经济布局应该包括海峡东岸的台湾,有西岸也就应该有东岸。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拍板,决定把“海峡西岸"写入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我们理解,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目前情况下,专家研究时可以讲海峡经济区,但考虑到两岸分隔的现实,我们认为现在提海峡经济区的条件、时机可能还不成熟。至于党委政府现在能不能这样提,提了是不是时机合适,也值得大家好好思考。但不管怎么说,提“海峡西岸”是没有问题的。有“海峡西岸”就有“海峡东岸”,它蕴含着海峡两岸是相连的,昭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统一。
  二是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的优势。由于历史原因,福建的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某种意义上说是福建人民对全国的贡献。解放后,福建处于战备的第一线,处在蒋介石妄图反攻大陆的第一线。福建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武夷山脉基本上把福建与内地隔绝开来。所以按当时党中央、毛主席的决策,是准备在福建布下口袋阵,引狼入室,关门打狗,然后聚而歼之,乘胜反击,解放台湾。因此国家基本上对福建没有投入,以致福建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  建设非常少。比如,国家不在福建投资修路,因为一修路福建就通到内地去了,利于敌而不利于我。直到1956、1957年,福州还经常遭到台湾飞机的轰炸,我们当地很多干部都还记忆犹新。厦门就更不用说了,几乎都在打炮。所以,福建的发展滞后不能怪福建,如果老是对福建有非议,显然不公平,那个时候以舍弃福建来保证国家全局的安全和发展,这是福建作出的一种贡献。尽管福建发展相对滞后有历史上的各方面原因,但福建发展的优势还是存在的。比如说港口资源,福建的条件在全国属最好,这是得到论证的;福建的陆地海岸线居全国第二位,比广东仅少4公里,但福建建港条件最好。现在,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支持下,这几年福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十五”期间投资额成倍地增长,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能源基础设施保障方面,大的规划格局也很不错。这些都是福建发挥后发优势,在为全局做贡献。如果福建发展好了,促进我们整个东部连成一片,对全局就是一个很大的贡献。我们总觉得,福建作为一个沿海地区,应该为全局做更多的贡献,其中也包括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是有利于形成服务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近年来,这个通道的优势,随着我省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慢慢显现出来。现在,沿海大通道的高速公路已经全部贯通,铁路正在贯通。以往,我国沿海地区就是福建的铁路建设很滞后,福州到厦门就没有铁路,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现在,福厦铁路正在建设。福建通往内地的铁路,也正在加紧建设,通往江西的向莆铁路有望年内开工,这条铁路建后,从福州到北京坐火车仅需11个小时,战略意义可想而知。有的部队同志形象地说,这条铁路对台湾就像一把很有力的利剑,需要时能把大批的部队、物质源源不断地运进福建。形成一个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更顺畅地推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福建铁路原来隶属上海铁路局管辖,现在已经调整为南昌铁路局管辖,江西省的货物通过福建、厦门走就更加便捷了。高速公路不仅有到北京的,而且有到宁夏银川的、四川成都的,正在不断地往中西部延伸,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四是有利于构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通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搭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更好地展示我们的形象,更好地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发挥福建的优势,可以有力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台湾方面对此非常敏感,我们2004年初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后,民进党、国民党、台湾军方、台湾警方非常紧张,对海峡西岸经济区进行研究,并大概于2005年、2006年上半年形成了专门的研究报告。所以,福建做的所有的事情跟其他地方确实有所不同,在福建建一条铁路,与别的地方建一条铁路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与祖国统一大业有关的。我们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福建人民群众拥护,台湾人民也拥护。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个发展思路的提出,向台湾人民表示了最大的诚意,说明祖国大陆没想打战,而是在积极搞建设。对于闽台的交流合作,台独势力很紧张,总是用很多的理由卡福建。比如春节包机直航,台湾立法院辩论时说,别的地方都可以开通,就是不能让厦门开通,理由就是怕大陆利用民航飞机搞特攻战。比如办签证,对福建卡得也最严。他们这样做可以有很多的理由,但最核心的一条,就是陈水扁当局怕福建,怕福建对台湾民众的影响太大了,动摇他的根基。民进党的海西调查报告认为,“看起来不一定会有实质性的支持举措,只不过是中共的统战伎俩罢了"。而国民党、亲民党都对通过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这个愿景比较认同,认为这个愿景中央是在认真推进的。
   现在,中央已经有了“海峡西岸”的概念,但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所以,刚才我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就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就我们认为的可能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大优点,给大家作了介绍。我们希望,下一步国家在大的决策上,只要有长三角、珠三角,就应有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这不仅对全国发展大局,而且对祖国统一大业都是十分有利的事。

  

推荐访问:经济区 会上 发展战略 汇报 海峡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