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大学生村干部管理使用问题调研报告

大学生村干部管理使用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24 17:21:02 浏览次数:

从2007年开始,**先后分四批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239人,分配到前旗21个乡镇239个行政村担任村干部,其中担任农村党支部副书记26人,村委会主任助理213人。3年来,**在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使用以及促进他们干事创业、发挥作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在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些什么问题?今后如何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村干部的作用?如何结合实际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促进他们干事创业、建功立业?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基层进行了详细调查。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感到,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目前需要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上的“扎根”问题。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大体可以归结为三类:一是当前严峻就业压力下的被迫选择;二是“村官”优惠条件的客观吸引,如优先录用公务员、考研加分等;三是个人主观上的意愿。我们对大学生村干部的调查表明,57%的人认为当“村官”是就业压力下的选择;17%的人把农村当作磨练自己的舞台,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扎根农村的占26%。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

(二)工作上的“深入”问题。与当地农村干部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与村民建立水乳交融的关系,是保证大学生村干部能够带领群众致富、担当新农村建设重任的基本前提。否则,即便是下到农村,也不可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只能成为摆设。造成大学生村干部不能融入农村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农村经济、政治、家族等各种关系以及宗教迷信、传统习惯错综复杂,形成了特殊的网络,大学生村干部仅凭自身能力很难在短期内打破。更有少数当地干部考虑到自己的权威和利益,有一定的排外现象。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多数是80后大学生,刚步出校门就跃入农门,在性格、感情和所学专业上一时难以适应,导致生活上难融入、工作上难深入。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干部感到工作难做的占24.57%,对前途感到迷茫的占19.83%。调查还发现,相当比重的大学生“村官”“两张皮”状态一直持续到第3年!他们只把“村官”作为“跳板”、“直通车”,未与农村工作发生根本意义上的关系。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能力上的“提高”问题。大学生村干部虽然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缺乏与职位相适应的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他们普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同时大学生村干部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为此,如何弥补这些不足,尽快提高大学生村干部的自身素质和实践经验,就显得非常必要。

(四)管理上的“科学”问题。

1、角色及职能定位不够明确

  大学生村官属新生事物,对于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做什么”“怎样做”“扮好什么样的角色”等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尚未明确定位。这导致了他们身份的尴尬:虽然身在农村,但不是村民;虽然要围绕党政机关工作重心开展工作,但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党政领导干部。这容易使大学生村官远离村里的决策层,缺乏对村级事务的决策权,种种设想难以实现;还容易使乡镇政府对大学生村官随意使用,把他们当成“打杂”干部,不能突出这个群体管理村级事务的独特作用。另外,大学生村官任职其间创办、领办私营企业,算不算“红顶商人”,应当鼓励还是限制等问题,都没有现成规章制度可遵循。以上两种情况都给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有事可做”“有事能做”“把事做好”带来一定困难,容易导致挫败感,影响着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组织和推动作用的有效发挥。

    2、管理尚待完善

  大学生村官虽由所在乡镇管理,但由于身份特殊,乡镇党委政府既不能以一名普通乡镇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又不能以一名农村干部去对待和使用,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上大多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另外,大学生村官的学习培训、政策保障、工作考核、督促检查、表彰激励等制度也基本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工作考核、督促检查、表彰激励制度等尚未建立。各种制度的实施主体及其权力、责任、义务有待确定,制度之间的协调性也有待实践检验。这些情况表明,大学生村官的组织管理体系与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很容易导致基层组织对大学生村官使用的随意性和培养管理的杂乱无章,严重者会陷入僵化。

     3、影响因素较多

  就动机而言,有些毕业生做村官只是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下的权宜之计,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他们看重的是政府提供的一系列优惠待遇,并非主动自愿、发自内心地想服务农村,一旦条件成熟,他们就会跳槽。就能力而言,多数大学生村官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创业又缺少资金,很多人专业不对口,在农村难以派上用场,这使得他们在农村很难有所作为。就发展前景而言,虽然《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规定,“要把这批人员作为将来补充乡镇、街道干部的重要来源”,但是,各地县乡政府没有单独增加公务员编制的权力,加之乡镇事业单位超编情况普遍,这些规定落实起来比较困难,容易使大学生村官对发展前景产生忧虑。这些因素,都冲击着大学生村官从事村官事业的坚定性。另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村民的认同度低等因素也影响着这支队伍的稳定性。

    4、社会联动机制功能弱

  目前,大学生村官管理存在政府主动性强,社会联动性弱的局面。新闻媒体、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尚不能在舆论宣传、科技信息、资金扶持、技术培训、学习交流等方面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干事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稳定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另外,以上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程度有待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社会资源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支撑作用的有效整合。

  以上因素都限制了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压制了他们的成长空间,容易使做村官的社会价值打折扣。

二、对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思考

大学生村干部作为一支特殊的队伍,越来越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一个热点。这支队伍年轻、有知识、有朝气、敢拼搏、会创新,尽管他们缺少经验,自身还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但这么一批经过校园文化、城市文明熏陶的人到农村去,对播撒现代文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培养后备人才,意义重大。针对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今后工作的关键,是如何在教育、管理、使用、监督等各个环节上下工夫,让他们真正成长起来,发挥作用,建功立业。

一是要强化对大学生村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作风效能建设,保证这支队伍思想、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工作的责任心。

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更加科学、规范、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系统化建设工作。其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抽调精兵强将充实管理力量;其 二,通过完善制度,建立选聘、培养、管理、使用、帮扶、监督、考核等覆盖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各个环节的长效机制;其三,充分发挥乡村以及协管部门的作用,强化经常性业务培训与指导,缩短适应期;其四,明确任期内工作职责和任务,加强组织考核和民主测评,严格奖惩兑现。其五,建立大学生村干部人事、组织、财政、科技、农业、经济等多部门协调支持政策制度,形成多部门参与支持发展态势。

三是要设立专项创业基金,规范借款合同,适当放宽借款期限,加大借款额度,着力支持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出台政策,为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减息贷款、无息贷款等资金支持;

四是要做好大学生村干部聘用期满续聘、分流工作,设计好他们的出口。连续3年考核合格,本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的,及时按程序签订续聘合同,并加大扶持力度;对考核连续2年不合格、考研和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村官应及时解除聘用合同。

 五是要根据不同的村情设定大学生村干部名额。一般的行政村,设1名大学生村干部即可;一些人口较多、情况特殊的行政村,像阳高县罗文皂村现有人口1万,而且是一个传统商贸集镇,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群众思想比较解放,村里工作任务繁重,可以选配2名大学生村干部。

 六是要着力解决好大学生村干部养老、医疗保险问题,保证他们的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七是要结合人才战略的实施,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后备干部档案和人才档案,以备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分类、量才使用,挖掘优势,发挥特长,各尽其才。

 八是要大胆使用。既要敢于放手,又要敢于放权压担,给他们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同时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失误。

推荐访问:村干部 调研报告 大学生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