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党建工作的建议

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党建工作的建议

时间:2022-07-16 15:14:02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难度大。”安康等深度贫困地区已进入了“后搬迁时代”,如何帮助搬迁群众在集中安置社区尽快融入,在尊重意愿、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催化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这是一个关系绝大多数贫困群众前途命运、何去何从的大课题。

问题分析

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要求,针对安康秦巴山区山大沟深、人员居住分散、自然灾害频发、贫困群体大的特点,全市上下大力开展移民搬迁工作,紧扣靠近城市、集镇、园区和中心村梯度搬迁、“十二五”移民搬迁和“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融合安置的实际,在十个县区共建立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364个,安置扶贫搬迁群众26.86万户94.54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建成和入住,使一大批贫困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穷窝”挪到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齐全、发展前景广阔的区域。

随着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大批扶贫搬迁房屋已全部竣工入住,形成了不同规模大小、不同于城市又有别于传统乡村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这些社区在改善搬迁贫苦户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这些社区和贫困户的管理也暴露出不少矛盾和问题。

一是责任落实难。由于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把工作重心放在硬件建设上,后续服务配套进度滞后,贫困群众搬迁入住后,没有及时建立完备的组织架构,日常生产生活、各类事务的管理和服务等无具体机构和人员牵头负责。

二是人员管理难。贫困户迁入安置地后,行政区域界限被打破,原来以村级组织管理为主的模式无法发挥作用,一些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也失去效应,出现了人员流动、居民管理、子女就学、矛盾调处等许多新问题。

三是生活融入难。大多数搬迁群众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差,恋乡情结严重,工作技能缺乏,对新环境适应过程较长,特别是卫生习惯、劳动纪律等意识淡薄,不同程度存在乱扔、乱吐、乱倒、乱画、乱放等生活陋习,还不能完全融入城镇居民生活习惯中。

四是生存就业难。搬迁地区地处城镇、园区、景区周边,为相对封闭的生活区域,日常购物、就医、红白喜事料理等方面服务跟不上,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留守老人无人照料,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无人看管,便民服务需求呼声日益高涨。加之部分搬迁贫困群众劳动力不足,就业技能差,部分群众只会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种植,要么习惯于回原居住地务农,要么无业可就,搬迁后增收难度大。

五是作用发挥难。搬迁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其中的党员大多都是农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能力不强,致富能力与移民群众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在日常管理上,由于部分党员组织观念淡薄,搬入集中安置点居住后,未及时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又不主动向现居住地党组织亮明身份,成了“口袋党员”;现有党员在就业形式、生活方式存在不同,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也有差异,难以聚合在一起过组织生活,教育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对策建议

如何有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后续发展和服务管理难题,实现搬迁群众增收致富与安居乐业,党建引领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三业增收是能致富的根本核心,优化服务是稳得住的必要手段。建议组织实施“五心工程”,采取“支部引领、三业统筹、五中心服务”的管理服务模式,推动“五新社区”建设,将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充分运用到了社区自治管理、群众增收致富、日常公共服务等方面,真正实现搬迁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斩穷根”的目标。

实施核心工程,健全组织体系。对安置社区(点)的搬迁群众和党员底数、信息进行全面排查,根据户籍和党组织关系分类建立相关台账,根据党员和群众数量、分布等情况,合理设置各类组织。一是建立党的组织。独立新建1000户以上的大型搬迁安置区,党员人数3人以上的,单独社区设立党支部。300户以上1000户以下的中性搬迁安置区,党员人数3人以上的,可连同安置区周边原居民划片形成新建社区,单独设立融合性党支部;也可与当地行政村合并,撤村改为融合型社区,建立融合改设型社区党支部。300户以下的小型安置区或安置点,可建立党小组,就近并入村级党组织管理。搬迁安置区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挂靠本地行政村级党组织进行管理。安置区无党员暂时未设置党组织的,由镇(街)党(工)委统一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确保党的工作全覆盖。二是建立自治组织。300户以上的大型搬迁安置区或中型安置区,在镇(街)党(工)委指导和社区(融合性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及时成立社区居委会,同步成立居务监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治保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建立和推行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机制,构建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居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架构,切实发挥自治章程、居民公约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三是建立群团组织。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党建带团建、妇建、工建的带动作用,在搬迁安置社区及时组建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和各类协会社团组织,开展纠纷调解、健康养老、青年服务、教育培训、邻里互助、居民融入及技术服务等活动,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发挥各类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帮扶济困作用。

实施暖心工程,健全服务体系。通过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制度,完善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服务功能,发挥社区党员作用,切实构建完整的居民服务体系,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一是加强“双向管理”。实行“社区管理人和房、原籍管理地和林”的双向管理服务模式,鼓励搬迁群众将户口转入安置社区,未迁入的实行“居住证”管理制度,搬迁社区负责低保、新农合、养老保险、民政救助、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入学等管理服务,原户籍所在村负责退耕还林、种粮补贴、土地林地确权登记和承包流转及征用、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等管理服务。二是健全社区服务机构。在安置社区普遍建立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党建工作、就业服务、民生服务、综治维稳、卫生计生、综合业务等窗口,确保属于居住地负责的便民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结。设立平价购物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民事民风调解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最大限度的为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增强归属感、满意度。三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根据人口和楼院分布情况,划片或分楼栋设立网格,由社区工作者或党员代表担任网格员,每个楼栋选出1名党员楼院长,每个单元推选1名党员中心户长,组建以中心户长为主的业主委员会,实现社区党组织和业主委员会交叉任职,强化党组织领导下的搬迁社区自我管理,促进搬迁群众有效融合。切实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推行党员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机制,为党员服务群众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实施强心工程,健全发展体系。实施党组织领导下的“产业、就业、物业”三业统筹模式。一是带动产业建设。社区党组织要支持企业建设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发展垃圾回收产业等,根据党员人数在园区、工厂等建立党组织,把党组织镶嵌在产业链上,切实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带动企业健康发展,通过产业收益、入股分红等途径,增加搬迁群众收益。二是扩大就业渠道。按照就业岗位菜单式供应、就业落实清单式管理、就业需求账单式对接的“三单制”要求,摸清底情和需求,建立搬迁群众就业台账。加大党员群众创业就业技能培训,采取“鼓励企业吸纳用工就业一批、引导劳务输出就业一批、工厂和园区就业一批、鼓励自主创业就业一批、发展产业就业一批、组织灵活务工就业一批、开发就业扶贫专岗安置一批”等“七个一批”的就业创业方式,最大限度促进和满足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三是推进物业服务。采取社区领办或引进企业等方式,设立物业服务中心,建立物业服务中心党组织,实施社区党组织和物业党组织交叉任职,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治安防控、卫生保洁、绿化、生活秩序等服务,对水、电、房等公共设施进行维护管理。重点做好安全防范监督、卫生习惯引导、矛盾问题化解等工作。脱贫攻坚期间内,对易地扶贫搬迁户要通过先交后返、减免、积分奖励等方式,实现“零物业费”服务。对非贫困户要在低于同区域物业费用收取标准的前提下,创新形式,实现提质降费。

实施润心工程,健全文化体系。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促进搬迁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文明习惯、精神状态,尽快融入新环境、新生活。一是制定村规民约。在安置社区党组织全程主持下,以维护生产秩序、社会治安、履行法律义务、规范民风民俗等为基本内容,通过征集民意、拟定草案、提请审核、审议表决、备案公布,在尊重社区多数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制定新移民搬迁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社区群众提供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和约束准则,振兴社区文化。二是丰富实践活动。组建宣传队、文艺表演队、广场舞娱乐队等社区文化队伍,利用空闲时间、节庆日开展文明生活技能比赛和文娱表演等活动,营造良好生活氛围。建立社区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并规范运行,发挥作用。扎实开展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等“六大活动”,强化社区治理。三是加强习惯培养。扎实开展社区居民生活习惯养成培训,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讲文明、遵守社会公德的思想意识。组织居民群众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广泛评选道德模范、“好婆婆”“致富能人”“自强标兵”和“最美家庭”等,倡导移风易俗,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风尚。四是强化示范引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培育“诚、孝、俭、勤、和”等方面的先进典型,树立群众身边的标兵,就地就近示范感化,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区文明新风尚。

实施护心工程,健全保障体系。通过建强队伍、筑牢阵地、落实经费、夯实责任,有效保障安置社区党组织发挥引领和服务功能。一是加强社区干部队伍。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推行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居民委员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推行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健全监督管理、任期承诺、考核激励等机制,落实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制度。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根据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工作特点,设置培训内容。坚持政治标准,注重从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人员、复退军人、搬迁群众中发现培养后备力量,全面提升安置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强社区党组织阵地建设。按照社区党组织建设有关要求,建好党群服务中心,设立设立党支部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广场等必备功能场所,满足党务政务服务、党组织活动、居民议事、群众活动等实际需求。对今后新建安置社区,将党群活动中心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对目前未达标的活动阵地,通过改建扩建,进行规范提升。三是积极落实工作经费。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安置社区党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按照安置点规模和党员数量,参照城镇社区有关标准,按照党建工作经费不低于3万元,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不低于5万元,办公经费不低于2万元的标准,及时调整党建工作经费、办公经费、干部报酬,形成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基层党组织正常运转。四是夯实工作责任。建立异地扶贫搬迁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把易地搬迁社区党建工作纳入县镇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落实县区委书记社区治理第一责任人、组织部长分管责任人、街镇党委书记具体责任人、社区党组织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强化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工作责任到位、任务落实到位、成效考核到位。

推荐访问:易地 扶贫 搬迁 关于加强 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