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时间:2022-05-10 12:14:01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是当前职业院校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要使学生形成很强创业能力,必须遵循创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注重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良好创业能力的品质,构筑好创业知识结构,并通过实践活动把它们整合为实际产业能力。

Abstract: Training students the ability of how to start and develop a busine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for current professional college, to make students form a very strong ability how to start and develop a business, we must follow the law how to start and develop a business, raising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starting and developing a business, cultivating good manage quality, building knowledge structure, integrating actual industrial ability through practice.

关键词 : 职业院校 学生 创业能力 形成和培养

创业是指个体从事某种始创性或开拓性的事业,并能取得成功。在当前人才与劳动力市场成为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走出传统的,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工作岗位,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录用就业的模式,自主创业将是大专院校毕业生,尤其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和更好的就业,它不仅可以使就业学生取得更好的成就,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好地实现就业者的人生价值,而且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他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既是令人欣慰的,又是十分艰巨的,它需要更多的创业者为之做出突出贡献,因而更多的具有高素质的包括职业院校学生在内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应当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成为创业的主力军。由此可见,自主创业,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既是在高失业率而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突出重围,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武器,又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实现“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要求。因此学校很有必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更多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为了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减少盲目性,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创业能力和意识形成培养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我们的教育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一、全面理解创业能力的内涵

创业能力是能力的一种,对于“能力”一词,目前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本文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不无道理。

(一)能力是个体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在个性的心理特点基础上形成并受个性心理特点制约和影响的。个性特点不同,会影响人发挥能力的方式:或擅长拼搏,或巧于智取;或直截了当,或迂回曲折;或敢于冒险,或攻于心计等等。

(二)能力是以智力为核心的,以智力操作为特征的概括化的心理活动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能力的人必然具备高智力,但高智力不能等同于高能力。

(三)能力是影响和制约某种活动的最直接、最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是个体获得成功,实现内在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条件。

(四)能力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绝非单一素质所能形成,所以也称才能。

总之,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以智力为核心的那些个性心理特征。

创业能力是个体具备的创业素质的中心结构,它直接影响到个体创业实践活动的效能。它作为能力的一种,当然具备能力的一般内涵,也是以智力为核心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体心理特征。但它又有自己的独特性。

第一,创业能力是在创业者个体心理主导下形成并发挥作用的一种操作系统

创业能力作为能力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从属于个性心理这一大系统的。按系统理论,它必然受到个性心理的影响和作用。如作为个性心理中的动力系统中的个性倾向性(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兴趣等)必然对创业能力起着激励、导向作用;作为个性心理中调节系统的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必然对创业能力起到调节、规划作用。创业能力与开创型个性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开创型个性是一种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是个体由内向外的社会实践开拓过程,其明显特征之一,是通过变革创新,开拓进取,来自主地、积极地、能动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个体表现是能直接面对威胁与挑战,在成败得失中灵活应对,独辟蹊径,且意志坚定,敢于行动。它直接影响创业能力的启动、作用和方向。具有较高的创业能力者,无不是开创型个性的典范。在社会生活中,一种事业或同一项活动,不同的人获得成功的表现却不一样,如电视节目主持人中,赵忠祥稳重儒雅,杨澜青春活泼,倪萍质朴真诚,他们都因特色鲜明而独树一帜。就是上述特点的表现。

第二,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较高层面的综合能力

创业能力包含了对自身内部及外部世界的种种因素的理性认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种认识涉及个体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这一切都属于智力范围,这些一般能力构成了创业能力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又可将创业能力外化为三个层次,既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就包含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经营管理能力涉及创业实践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反馈各环节及人、财、物的组织;综合能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包括把握机遇、利用信息、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在这样一个大型能力系统中,智力起到了通与融的作用。没有智力活动的作用,创业能力的三个层次不可能实现由低到高的顺利递进,也不可能横向结构成最优化组合而实现个体心理能量的最大化实现。所以这种综合,既有静态结构意义上的系统组合之意,也有动态运作过程中的凝聚融会之意,这种复杂的内在结构的包容性,表现为创业实践活动中人的能力的整体性。中国 JR 人才调查中心研究了中国 20 年出现的创业家群体后,列出“中国企业家九大成功素质”,排行榜如下:( 1 )紧紧抓住市场机遇的能力;( 2 )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 3 )具备超常的勇气与魄力;( 4 )思维周密,分析能力极强;( 5 )应变能力强;( 6 )高水平的管理才能;( 7 )用人有道;( 8 )极端重视信息;( 9 )个人能力与个人形象。这是与我们的上述理论相吻合的。

第三,创业能力是一种运用创造性思维求新、求变、求异的探索能力。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业活动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江泽民讲话的精神引伸到创业问题上,创新是创业成功的源泉,是创业者必需具备的能力。在我们这个突出个性的竞争时代,不创新必然落后,必然失败。创业能力根本规定性之一便是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求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开发潜能,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超越现实和自我。具备创业能力的个体思维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敏感性的特点,敢于冲破定势,打破常规的集中思维,进行发散思维,变换角度思考去解决问题,多角度地寻求最佳答案,勇于“离经叛道”。曾经有这样一个成功者,在我国水果市场供应不足时,他率先开始大面积种植果树,当别人纷纷跟进后,他又及时地转向栽种柳条,用来编制装水果的筐,当水果包装工具逐渐充足后,他又及时转向,搞起了水果运输,这样他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走在市场变化的前面,从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攻克提高火箭发射速度、增强火箭推力、增加有效载荷这一航天难关过程中,他走出了一条与常规相反的成功之路。他不是通过增加火箭燃料,而是相反通过减少火箭燃料从而减少无效载荷来实现突破的,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这些成功的事例无不是求新、求变、求异的结果。

第四,创造能力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

1989 年参加泰国会议的各国专家,结合各国实际和自身经验,运用“头脑风暴法”在提交的报告中创建了创业能力的概念框架,如图所示。

一概念框架,说明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操作行动能力为核心,激发行动能力、能够行动能力、继续行动能力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把创业能力定位于行动能力,正说明创业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它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创业实践活动功败垂成的重要主体因素之一;同时创业能力又离不开创业实践活动而存在,创业实践活动是促生创业能力的土壤,是创业能力发挥效用的舞台和评价标准,还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必由之路。毛泽东等新中国的缔造者的创业能力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实践,邓小平和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的创业能力集中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的伟大实践。张瑞敏、柳传志的创业能力也是表现在他们创立和发展“海尔”、“联想”的过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二、创业能力活动与发展的特征

在前面我们分析创业能力的内涵时,已经揭示了创业能力的一些基本特征:主体性,即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综合性,即是多种知识和条件能力系统的组合;创造性,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参与;社会实践性,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能力形成、运作的评价的根本依据。实际上,创业能力还是一个纵向的、动态的、带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性的内在心理特征。因此,我们还应从其特殊的活动与发展的轨迹来考察其特征。

(一)创业能力的启动,缘于创业意识的驱动性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个体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主要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创业意识是个体创业的动力机制,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于创业实践活动,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和强度,而这些又直接关系着创业能力的形成,人们经常强调“立志”,原因就在于此。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许多创业者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李嘉诚幼年时期随家逃离战乱,流落他乡,在香港倍受贫穷的折磨,生活拮据,早年丧父的精神打击,使李嘉诚萌生了“我不要穷,我要赚钱的”的强烈意识。他从 14 岁走向社会,开始了打工生涯,在强烈创业意识的支配下,他在当学徒、作店员、跑推销的过程中,努力学习和思考,不断开发经商能力。终于获得成功,成为世界瞩目的超级企业家。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革命家从小就立大志,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奋斗,才成就了一代丰功伟业。

(二)创业能力的作用,受创业心理的调节性影响

创业心理是指各种创业心理品质,是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对人的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即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成才取决于其行为中的两种心理机能系统的相互作用,一是认知机能系统,它在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二是非认知心理机能系统,他是不直接参与但对智慧活动,起始动、维持、强化、定向、引导和调节作用的,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属于此类。在当今社会,人们可选择的机会多了,但社会关系与环境也更加错综复杂,人们在创业过程中,必然要应对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必然会遭到各方面的挑战与威胁,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调动个体创业心理品质这一调节系统的机能,配合创业能力的发挥。以下 10 种心理品质是创业者应特别注意的。独立性、敢为性、克制性、合作性、缜密性、外向性、适应性、坚韧性、道德感、义务感。卡耐基在很多书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就特别强调了心理品质对人活动所起的关键作用。

(三)创业能力的运作,有赖于创业知识的整合性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无知而能是不可想象的。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创业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因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种综合化趋势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创业能力的顺利运作,是以整合各种创业知识为前提的。创业知识系统是个体创业能力发挥的工具系统,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经常的作用,直接产生效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经营与管理知识、综合知识,尤其是有关与社会发生关系、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的综合性知识,对创业能力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柳传志和张瑞敏,如果他们没有各方面知识作支撑,绝不会创造出联想和海尔这样的业绩。王永志的成功更是建立在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基础上的。

(四)创业能力的外化表现,体现为创业计划的可操作性

创业能力归根到底是一种内在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外化为某种客观、具体的存在,才能对其作出最终的判断。创业计划是个体创业基本要素的外显和创业能力的外化存在。而创业计划的可操作程度既是创业能力与任意性行为的分野,也是衡量创业能力水平高低的量化尺度。

“联想神话”的缔造者柳传志认为目标远大而务实,是大企业家的鲜明特色。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联想要做百年老字号!”。在国际电脑工业巨头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之际,联想确定的突破口在于脚踏实地,打与实力相称的“局部战争”。为国家土地局开发了“地籍信息系统管理软件”,为公安局提供了“户籍信息系统管理软件”,这样的系统应用软件开发项目达数十个。他确定的“瞎子背瘸子”的产业发展策略,“田忌赛马”的开发策略,“茅台酒卖二锅头价”的产品经营策略,正是他远大抱负与周密计划相得益彰的创业能力的体现。以上四个特点是相互联系的,在创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综合起作用。

三、创业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罗马俱乐部会长奥德里致·贝恰认为:“未开发的、未使用的能力,这一莫大的财富就蕴藏在我们自身的内部”,“不用说精神的力量这一个性本身的重要因素,就是人潜在具有的理解力、想象力、同情心、团结力、创造力等能力。人的基本的学习能力,被忽视的技能,以及其他未被发掘的积极的资质和态度等,都完全可以为理想的目的所刺激,进行锻炼,加以开发和发挥。”他的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其实,学生的创业能力就潜在于每一个学生自身之中,我们创业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教育把这种潜在的能力外化形成为实实在在现实的能力。根据前面我们对创业能力的分析,培养学生形成创业能力应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一)激励机制——培养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对于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创业实践活动具有动力作用。创业意识绝非心血来潮,也不能一蹴而就,它是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培养、积累和升华的结果。首先,它是创业主体应萌生创业需要而产生,这是创业活动的最初的诱因和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外在的教育和社会客观需要对它的产生起着促进和决定作用。其次,把创业需要转化为创业动机,是一种竭力追求并获得最佳效果的心理动力;最后,创业理想的树立,则是创业意识基本形成的标志。有了创业意识就会促进形成坚定的创业信念,从而促进创业者提高创业能力,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活动,这种创业意识越强,其效果越大,正所谓:“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法乎其下,则殆矣。”

四川吉明公司总裁董吉明初中毕业后在邮局当接线员,他不甘于这种平常的职业生活,刻苦自学,如愿考到邮电学院,但因被错划“三反分子”而被迫放弃了上学的机会,但在强烈的创业意识的支配下,1983 年他扔掉铁饭碗,用仅有的一千元钱办起了养鸡场,获得极大成功,他又在把事业做大的意识的支配下,转行搞起了光纤通信项目现已成为产值超亿元的吉明光纤通信公司的总裁,可见,创业意识在其创业成功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要培养其创业意识。

(二)调控机制——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及情商在个体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创业能力的形成中,必须重视发挥创业心理优势,消除创业心理障碍。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从肯定方面讲,根据有关调查结果,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这六种要素对于创业能力的形成有积极的调控作用,意志力是创业心理品质高低的核心问题。

从否定方面讲,有三种心理障碍,应予以克服:人格障碍,如依赖、自卑、畏缩;情绪障碍,如抑郁寡欢、过度焦虑;行为障碍,如急于求成,目标多变等。

JR 人才调查中心通过大量事例研究表明,心理承受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家成功率与其心理承受力呈正相关,心理承受力越强,成功系数越大,反之越小。安徽有一个农村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家里和亲朋好友也都希望它能留在城里发展,这是他们供他上大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他却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回到家乡办起了养猪场。他承受了缺少资金、市场变化、家人反对和社会舆论等重重压力,现已将养猪场发展为一个上百万资产的公司。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三)能源机制——构筑网络化创业知识结构

知识本身是个体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重要的财富。”他的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知识经济的特点。正是这个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特点,又在客观上向个体提供了掌握知识的压力与动了。传统的线性化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只有构筑起广博交叉的网络化知识结构,才能形成很强的创业能力,走成功的创业之路。

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是要具有与其所创事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有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的知识,在社会关系愈来愈复杂的情况下,创业者的社会综合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海尔集团电冰箱公司一分厂生产厂长郭宣栋,原是平度市职业中专学校施工班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其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都是佼佼者,他还选修了机电、电子等课程,并多次获得科研成果奖。 1995 年,他加入海尔公司,本着“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的原则,一方面下苦功夫钻研业务,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使他在工作中很快做出了成绩,连续被提升为班长、车间主任, 1997 年,被任命为冰箱公司一分厂生产厂长。在他的成长经历中,知识实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整合机制——通过创业活动形成创业能力

无论是培养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还是系统构建创业知识网络,都要通过创业活动才能变为现实创业能力。因此,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能力的整合机制。但是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学生在学校的活动并不是创业活动,而是未业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走向社会,走向生产、经营第一线,使其在实践活动中萌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调整和丰富知识结构,锻炼才干,从而形成真正的创业能力。实际上做到这样还很不够,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上讲,应该对职教进行根本性改革,就是围绕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特别是应当变未业活动为创业活动,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应成为学生创业实践的演练过程。比如种植类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承包一定的生产任务,直接参加生产经营和管理,这样便可使学生在实践中整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使之成为实际创业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是当前职业院校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要使学生形成很强的创业能力,必须遵循创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注意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良好创业心理品质,构筑好创业知识结构,并通过实践活动把它们整合为实际创业能力。

参考资料 :
  1、英琪 . 发散思维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王晓典 . 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3、宋全政 . 王树勋 . 创业指导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4、孙万良 . 姜树卿 , 赵明德 . 职业指导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5、袁贵仁 . 价值学引论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6、李世邦 . 教育学 . 辽宁大学出版社 .
  7、张守臣 . 心理学教程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8、赵鹤龄 . 教育学教程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推荐访问:试论 大学生创业 培养 能力